越南水产品在中国的竞争力研究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ile1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越南出口市场中美国占比最高,日本、韩国也在越南出口中占据重要地位。越南出口中国市场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而且越南在中国进口市场中竞争力也在不断提高。由于近两年美国实施的贸易壁垒政策导致越南一部分水产品出口市场转向中国,未来中国也将是越南水产品出口的最大市场。因此本文研究越南水产品在中国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主要研究越南水产品出口中国国际竞争力,以越南水产品出口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本文对越南水产品及其竞争国出口和中国水产品进口现状进行了统计研究。其次,利用贸易结合度指数分析了越南与中国在水产品上的依赖性,通过计算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市场渗透率、产品出口相似度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初步分析了越南在中国水产品市场的竞争地位。因为俄罗斯、美国、秘鲁、加拿大、智利、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泰国、越南、日本出口中国水产品贸易排名前10,故选取以上9个国家与越南进行水产品出口中国竞争性对比分析。再次,在对文献梳理的前提下,提出了对于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和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运用BP神经网络进行结果分析。评价体系分为3个一级指标以及10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为竞争表现、竞争潜力、竞争实力,10个二级指标包含宏观指标:出口市场占有率、出口增长优势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显性竞争优势指数、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资源禀赋系数和微观指标:FDI、价格水平、质量升级指数。最后,在结合越南水产品贸易的现实情况的基础之上,给出增强越南水产品出口中国竞争力的相关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近些年来,中国对东盟的对外直接投资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作为重要投资主体的OFDI企业,虽然在数量上有所增长,但取得的绩效却不尽人意,企业绩效是反映企业能否生存发展的重要指标。在这样的背景下,东盟投资便利化创造透明、高效和便捷的投资环境,降低投资成本的作用日益增强。本文首先梳理了有关投资便利化和企业绩效的相关文献,结合相关理论,阐明了投资便利化影响OFDI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其次从中国-东盟双边投资
中国与东盟地理位置邻近,历史交往悠久,自古以来贸易往来较为密切。1995年到2019年间,中国与东盟双边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84.5亿美元扩大至6414.9亿美元,共增长34.8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5.9%,随着双边贸易发展的进一步深入,进出口贸易额不断攀升,同时双边贸易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在日趋严重。据中国贸易救济网统计,从1995年至2019年间,中国共遭受350起保障措施案件,其中东盟国家对中国
学位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不仅有利于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助于沿线国家经济发展,进而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根据海关统计,2019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经超过31万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出口贸易额达17万亿元,增长5%,进口贸易额为14.4万亿元,增长1.6%,贸易顺差接近3万亿元,同比增长25%。总体来看,中国外贸发展较为平稳。现阶段,中国贸易方式结构不断调整,产业特
学位
2013年,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了“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和战略构想,旨在促进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推动贸易全球化的进程。东盟十国作为中国通往海上丝绸之路的大门,是中国“一带一路”的重要目标战略区域。随着中国工业企业的迅速发展和不断转型升级,机电制造业占据了中国大部分的出口份额。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研究中国的机电产品对东盟国家出口贸易潜力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从理论方面分析了中国机电产品
学位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已经从单一形态向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更大范围的城市群形式发展。城市群物流作为连接生产、消费、流通的重要纽带,服务于城市群内部及城市群外部的生产要素及商品交换活动的流通。城市群物流降低了各个城市之间的空间阻隔,促进了城市间的生产、消费及经济增长,但由此带来的大量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给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发展带来了挑战。如何实现绿色物流,是促进城市群经济、社
学位
在全球化的经济浪潮中,在成本优势的驱动下中国制造业迅速崛起,而作为制造业核心的装备制造业也在规模水平和体系建设上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在瞩目的成就背后,我国装备制造业仍然存在“大而不强”的隐患,仍然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传统发展方式占据主导、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弱等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此外,我国高技术服务业也饱受规模小、底子薄,专业化程度不高、高效的产业集聚效应难以形成等问题的困扰
高技术产业是推动中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动力转换,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战略性产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技术创新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长足进步,但仍面临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中下游等问题。因此,制定正确的技术创新模式发展战略,以最低的创新投入实现创新产出最大化,进而增强中国技术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利用中国高技术产业2008-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
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民生幸福的重视,财政资金加大了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但各方面的数据显示,财政资金的不断投入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我国居民幸福感水平并没有随之得到提升。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政府财政收入增速逐步减缓的背景下,如何更有效的发挥财政支出对居民幸福感的积极作用,避免财政资金的浪费,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当前学者更多的是从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尤其是民生类财政支出规模的角度提出相关政策建
学位
一般观点认为自主研发是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但是在开放性经济条件下,各种创新要素跨国流动空前活跃,国际技术溢出也正成为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当然农业技术的进步也需要国际技术溢出的支撑。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得到快速发展,研究农业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对外投资理论、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内在
长期以来,老挝依托丰富的水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国内水电产业,水电产业作为老挝的支柱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自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老挝积极响应,密切同中国在水电产业方面的合作,一大批大型水电项目落地投产,为老挝水电出口、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民增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此背景下,对老挝和中国电力合作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本文对老中电力合作的主要优势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