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饮食结构发生很大的改变,海鲜的摄食量也在逐年上升,研究发现海鲜是引起痛风的一种高风险因素。痛风是体内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升高,尿酸以钠盐形式沉积在关节或组织处的一种代谢性疾病。本课题以秀丽隐杆线虫作为模式生物,研究贻贝的摄食是否会诱导线虫类痛风症状的发生,进而考察摄食贻贝是否影响尿酸代谢。本课题通过在线虫生长培养基中添加三种不同浓度的(0.1%、1%、10%)贻贝提取液,从寿命、活性、身体僵硬度(爬行波长次数、头部摆动频率、爬行波长振幅大小)方面对线虫生理特征进行观察、统计和分析,最终发现高浓度贻贝提取液能够诱使线虫类痛风症状的发生。实验室早期研究发现10%文蛤、10%鲜蛤的摄食能够显著降低线虫的寿命并引发类痛风症状。基于此项研究结果,本课题将10%贻贝分别与10%文蛤、10%鲜蛤提取液等比例混合喂养线虫,对线虫的寿命、活性、身体僵硬度等生理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进而判断添加贻贝的海鲜混合液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虽然不同种类海鲜混合液的摄食在线虫寿命方面并无显著性的改变,但是摄食混合海鲜比单一类别海鲜对线虫生理特征影响更为明显。通过查询线虫体内与人类痛风相关基因的同源基因,并在KEGG数据库中下载各个基因的生物代谢途径,导入到KGML软件中经过编辑形成线虫痛风局部基因网络,结果显示有三个线虫痛风相关基因成功连入网络,其中R151.2、Y105E8B.5两个基因直接参与嘌呤代谢。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对10%文蛤、10%鲜蛤、10%贻贝、10%贻贝+10%文蛤、10%贻贝+10%鲜蛤培养基中培养六天的线虫进行痛风相关基因定量分析以及尿酸含量检测,初步数据发现贻贝的摄食能够影响痛风相关基因在线虫体内的表达,进而影响线虫体内尿酸含量变化,但其对痛风患病机制的影响并非是单一基因的调控作用,而是多个基因相互影响共同调控的结果。海鲜摄食诱发痛风患病的机制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