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新生血管性眼病包括:感染或化学伤所致的角膜新生血管;虹膜表面及房角新生血管;合并纤维血管膜形成导致房角关闭而产生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脉络膜新生血管导致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以及视网膜新生血管而致的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等眼病。角膜感染或化学伤后,炎性细胞尤其是单核/巨噬细胞浸润是主要的病理变化。迄今为止,新生血管性眼病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了,因而尚缺乏确切有效的药物预防或治疗手段,所有针对以上新生血管性眼病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均不甚理想,从而使以上眼病成为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据1990年以来国内四川、湖北、浙江和山东的资料显示,角膜病变致盲约占我国致盲疾病的1/4。由此,针对新生血管性眼病确切发病机制及防治的研究也就显得极其重要。SDF-1α/CXCR4是一对信号分子。CXCR4在单核细胞、淋巴细胞、造血和内皮干祖细胞等有广泛表达,受其配体SDF-1α/CXCL12激活作用后,能发挥介导细胞的趋化、粘附、增生、凋亡等作用。CXCR4在血管内皮细胞上表达的研究报道提示,SDF-1α/CXCR4对新生血管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已有报告SDF-1α/CXCR4信号在脉络膜新生血管、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缺氧诱导视网膜病变等眼部新生血管疾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SDF-1α/CXCR4信号对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发挥的作用仍未阐明。为进一步明确SDF-1α/CXCR4对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具体作用机制,本实验利用碱烧伤法构建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局部滴用SDF-1α中和性抗体或CXCR4拮抗剂,观察新生血管发生情况,并从基因和蛋白水平检测相关因子表达。通过培养小鼠巨噬细胞,以SDF-1α重组蛋白、SDF-1α中和抗体及CXCR4拮抗剂进行处理,观测SDF-1α重组蛋白、SDF-1α中和抗体及CXCR4拮抗剂对巨噬细胞VEGF分泌的影响。为探索SDF-1α/CXCR4信号在眼部新生血管发生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1、30只BALB/c小鼠制作左眼碱烧伤诱导实验性角膜新生血管(CRNV)模型,通过眼局部滴药随机分为10μg/mL SDF-1α中和性抗体实验组、5μg/mL CXCR4拮抗剂实验组、0.2%透明质酸钠对照组,每组10只,自碱烧伤后分别给予10μg/mL SDF-1α中和性抗体、5μg/mL CXCR4拮抗剂或0.2%透明质酸钠局部点眼,每日3次,持续1w,碱烧伤后2w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角膜的炎症反应、角膜穿孔及新生血管形成情况,并处死小鼠,取碱烧伤眼球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角膜组织中CD31阳性新生血管数目和表达面积,比较各组之间差异,分析SDF-1α中和性抗体和CXCR4拮抗剂对CRNV形成的影响。2、同样方法及分组构建碱烧伤模型。取上述药物干预后2d、4d和7d等时间点角膜组织标本,抽提总RNA后,RT-PCR法检测各组VEGF等分子mRNA的表达,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并进一步检测各分子蛋白水平的表达。分析CXCR4拮抗剂对碱烧伤角膜中VEGF分子表达的影响。3、体外实验验证动物实验。体外培养小鼠腹腔来源巨噬细胞,应用SDF-1α重组蛋白、SDF-1α中性抗体或CXCR4拮抗剂等分子进行干预,检测干预后VEGF的表达。结果重复性实验结果显示:碱烧伤诱导后SDF-1α中和性抗体和CXCR4拮抗剂干预组小鼠CRNV面积比对照组小鼠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碱烧伤小鼠角膜组织内VEGF等分子的表达在干预组也较对照组降低(P<0.05)。体外实验发现,SDF-1α重组蛋白干预小鼠腹腔来源巨噬细胞后,其VEGF表达明显增多。而应用SDF-1α中和性抗体以及CXCR4拮抗剂干预后,VEGF表达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阻抑SDF-1α/CXCR4可减少实验性碱烧伤角膜组织内VEGF的表达及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SDF-1α/CXCR4对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可能通过单核/巨噬细胞等的VEGF表达变化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