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n2+/Cr6+在水—土—碳酸盐岩体系中的迁移转化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t11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地下水复合污染这一热点问题和前沿课题,以柳州鸡喇地下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选择水-土-碳酸盐岩介质中典型重金属(Mn2+、Cr6+)复合污染为研究方向,通过物理模拟,综合运用环境科学、环境水化学、土壤化学等多学科理论和SPSS统计方法,深入开展了地下水重金属单一和复合污染机理研究,试验包括六部分:单一Mn2+、Cr6+污染试验;Mn2+/NO3-、Mn2+/Cl-复合污染试验;Cr6+/NO3-、Cr6+/Cl-复合污染试验;Mn2+/Cr6+复合污染试验;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和碳酸盐岩表面重金属吸附试验。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初步揭示了N/Cl/Mn2+/Cr6+复合污染物在水-土-岩系统内的迁移转化规律:1、Mn2+/Cr6+在单一和复合污染情况下,其吸附量和迁移速率随不同的复合污染类型而有一定差异;Mn/Cr6+间存在较强的交互作用,即Mn2+的存在会促进土-岩系统对Cr6+的吸附,两者表现为加和作用。2、在单一体系中,Mn2+和Cr6+的物理解吸量均大于化学解吸量,相应比例约为10:1和25:4。说明单一体系中Mn2+和Cr6+在土壤中较易迁移,容易形成重金属污染。3、不同体系中的Mn2+具有不同的迁移特征:单一体系中Mn2+的单次迁移距离约为30 cm;受Cl-影响,Mn2+在土壤内的单次迁移距离大于40 cm,且迁移速度快;在Mn2+-NO3-体系中,Mn2+在距进水口28.5cm处至38.5cm处,其含量变化变缓可认为其单次迁移距离大致为40cm。即,在Mn2+-Cl-体系中的Mn具有更好的迁移性。NO3-和Cl-的存在能促进土壤对Mn2+的吸附,表现为显著的协同作用。4、NO3-能抑制土壤对Cr6+的吸附,表现为显著的拮抗作用。而Cl-的存在促进了供试土壤对Cr6+的吸附,Cr6+、Cl-两者为协同作用。5、不同体系中的Cr6+具有不同的迁移特征:单一体系中Cr6+的单次迁移距离约为20cm;受Cl-影响,Cr6+在土壤内的单次迁移距离约为10 cm;受NO3-的影响,Cr6+在土壤内近视于均匀迁移,即Cr6+-NO3-复合体系中的Cr6+具有更好的迁移性。6、扫描电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Mn2+/Cl-体系中,单位岩石表面Mn2+吸附量为0.14 mg/cm2,重金属Mn2+在水-土-岩体系中的吸附比例相差较大,吸附比例(水-土-岩质量比)为:3.8:2.7:1。表明Cl-的存在,促进了大理石对Mn2+元素的吸附。
其他文献
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实验,研究了不同地质背景、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碳在林地、灌木丛、草丛三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
本文回顾了"都"的句法、语义与语用研究的现状,结合种种语言事实重新考察它的意义与功能,指出:(1)"都"能够与全称量词"所有""每个"等共现的事实说明,它不是真正的全称量词,因为
设计了一种双模谐振器,并在双模谐振器的基础上,通过理论计算与仿真分析,使用微波仿真软件ADS/HFSS设计了一种对称零点介质多模滤波器,分析各模式的电场特性,利用金属螺钉微
建立课堂学习共同体是当今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能否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共同体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如何在教与学当中运用一些策略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学习
煤炭行业永恒的主题永远是安全生产。煤炭企业的特点是人员多、作业分散、设备设施多、分布面广、自然条件恶劣、不安全因素多、作业环境复杂、管理困难等特点,工作场所处于不
以1-(羧甲基)-1,2,3-三唑-4-羧酸(FG)作为配体制备了形貌可控、粒径分布均匀的胶体金溶液,在胶体金溶液中加入适量聚丙烯酸(PAA)聚合物实现PAA对胶体金的包囊。利用紫外可见
本文主要论证吴语(尤其是浙江吴语)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以饰谓副词为界,有两个不同的句法位置容纳广义受事成分。主语和饰谓副词之间的句法位置是句法话题的位置,为语用话题语
通过对4种分别采用光气法和熔融酯交换法生产的、具有代表性的国产和进口聚碳酸酯(PC)的物理力学性能及反复加工后的性能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聚碳酸酯(PC)原料本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