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地下水复合污染这一热点问题和前沿课题,以柳州鸡喇地下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选择水-土-碳酸盐岩介质中典型重金属(Mn2+、Cr6+)复合污染为研究方向,通过物理模拟,综合运用环境科学、环境水化学、土壤化学等多学科理论和SPSS统计方法,深入开展了地下水重金属单一和复合污染机理研究,试验包括六部分:单一Mn2+、Cr6+污染试验;Mn2+/NO3-、Mn2+/Cl-复合污染试验;Cr6+/NO3-、Cr6+/Cl-复合污染试验;Mn2+/Cr6+复合污染试验;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和碳酸盐岩表面重金属吸附试验。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初步揭示了N/Cl/Mn2+/Cr6+复合污染物在水-土-岩系统内的迁移转化规律:1、Mn2+/Cr6+在单一和复合污染情况下,其吸附量和迁移速率随不同的复合污染类型而有一定差异;Mn/Cr6+间存在较强的交互作用,即Mn2+的存在会促进土-岩系统对Cr6+的吸附,两者表现为加和作用。2、在单一体系中,Mn2+和Cr6+的物理解吸量均大于化学解吸量,相应比例约为10:1和25:4。说明单一体系中Mn2+和Cr6+在土壤中较易迁移,容易形成重金属污染。3、不同体系中的Mn2+具有不同的迁移特征:单一体系中Mn2+的单次迁移距离约为30 cm;受Cl-影响,Mn2+在土壤内的单次迁移距离大于40 cm,且迁移速度快;在Mn2+-NO3-体系中,Mn2+在距进水口28.5cm处至38.5cm处,其含量变化变缓可认为其单次迁移距离大致为40cm。即,在Mn2+-Cl-体系中的Mn具有更好的迁移性。NO3-和Cl-的存在能促进土壤对Mn2+的吸附,表现为显著的协同作用。4、NO3-能抑制土壤对Cr6+的吸附,表现为显著的拮抗作用。而Cl-的存在促进了供试土壤对Cr6+的吸附,Cr6+、Cl-两者为协同作用。5、不同体系中的Cr6+具有不同的迁移特征:单一体系中Cr6+的单次迁移距离约为20cm;受Cl-影响,Cr6+在土壤内的单次迁移距离约为10 cm;受NO3-的影响,Cr6+在土壤内近视于均匀迁移,即Cr6+-NO3-复合体系中的Cr6+具有更好的迁移性。6、扫描电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Mn2+/Cl-体系中,单位岩石表面Mn2+吸附量为0.14 mg/cm2,重金属Mn2+在水-土-岩体系中的吸附比例相差较大,吸附比例(水-土-岩质量比)为:3.8:2.7:1。表明Cl-的存在,促进了大理石对Mn2+元素的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