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权威,在学术界还属于一个较为新鲜的话题,虽然以往在关于课堂和权威的关系问题上,都不同程度地辨证了权威对于课堂的积极与消极。课堂改革的浩浩汤汤,有些急于求成的改革导致了对于课堂权威理解的混乱和困惑。为了让课堂具有平等、民主、宽容、和谐的生命化的课堂氛围,学者们对权威的应该存在与否产生了质疑,究竟是该消解权威抑或重构?还有学者更多笔墨于课堂中人与人之间的权威关系。总之,对于权威在课堂中应该如何定位,怎样建构的问题,由于思考角度的不同,依然存在着一定的意见分歧。本文肯定了课堂中权威的存在,并试图对已有的研究加以推进、拓展与完善,以教育学视角为主,结合国内外近年来的研究动态,深入剖析了课堂权威的基本内涵,清晰勾勒了课堂权威的理论框架,呈现了一幅较为系统的理论图景。本文通过运用文献法及比较研究法,重点探讨了如下问题:一是对课堂中的权威做更为深入全面的认识,分析课堂中权威的内涵,权威存在于课堂的客观性及其对课堂的作用;二是分析课堂中权威存在的必要性及合理性,课堂中的权威的运用要适度、以怎样的标准去衡量及适度的意义;三是对课堂中各种权威因素进行详细的分类,具体分为制度权威、传统权威、知识权威、道德权威及个人权威,分别进行阐述;四是解释课堂中权威的成因,权威形成于课堂所包括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提出如何构建理性的课堂权威。通过对课堂权威的各种因素的深入分析,以此促进人们真正理解课堂权威的内涵,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增强教育实效。从人类的认识史上讲,一个事物只要存在着、发展着,人们对它的认识就不会完结。任何理论都有着一个进化且深化的过程。同样,对课堂中权威的研究还有进一步的研究空间。因为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以及人本身的发展及社会各因素的变化,加上各相关领域学科研究的逐步深化,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及更新的课题,势必进一步扩展对课堂中权威的理论研究空间,人们对于课堂中权威的思考和理解也必将逐步丰富。课堂权威是随着历史成长起来的,并不是有意而为之,因此,我们应该从传承的深度去发现和更新课堂权威,并从当下的本源中去重新认识其不断变化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