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剂配伍是临床组方遣药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性味配伍作为方剂重要配伍形式之一,是中医药方剂学理论中最具中医特色的部分,研究性味配伍不但有助于指导临床组方遣药,而且对于传承中医药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在梳理古代医家应用性味理论组方遣药的发展脉络中发现,吴鞠通对于性味配伍理论的运用十分具有特色,尤其是在湿热类温病的组方遣药中。目的:以性味为框架,三焦辨证为纲领,研究《温病条辨》中治疗湿热类温病所用方剂的性味配伍方法的具体运用,分析其论治湿热类温病的性味配伍组方规律,更好理解其组方宗旨,为临床治疗湿热病的组方遣药提供借鉴与参考。研究方法与内容:本研究运用文献学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等方法。首先系统梳理古代医家应用性味理论组方遣药的发展脉络;在厘清《温病条辨》中湿热类温病因机证治理论基础上;以性味理论为框架,三焦辨治为纲领,通过筛选、整理、分析《温病条辨》中湿热类温病发展过程中所用方剂性的味配伍方法及其与病机、治法的关系,全面总结《温病条辨》中治疗湿热类温病过程中所用方剂的性味配伍思路;通过对其常用性味配伍方法代表方剂进行分析,研究吴鞠通在治疗湿热类温病方面对前人性味配伍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结果:一古代方剂性味配伍发展的历史沿革运用文献挖掘方法,系统梳理古代医家应用性味理论遣药制方的发展沿革,通过分析发现古代性味配伍发展主要可以分为5各阶段,先秦时期,古人对性味配伍的认识尚处于萌芽阶段;两汉时期,《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等著作问世,成为性味配伍理论发展的奠基阶段;魏晋南北朝,性味配伍理论处于缓慢发展阶段;金元时期,医家在其著作中对性味配伍理论进行阐说,使性味配伍理论得到丰富发展,代表医家是金元四大家;明清时期对性味配伍理论的认识和应用达到鼎盛时期,性味配伍理论经过诸医家的发挥,不断得到完善和扩展。其中,以吴鞠通对于性味配伍理论的继承和运用,使性味配伍在遣药制方研究中有了长足发展,其性味配伍思想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二《温病条辨》中湿热类温病辨治研究运用理论研究方法,分析、总结湿热类温病的因机证治。《温病条辨》中湿热类温病包括暑温、湿温、伏暑,疟痢疸痹,认为其病因为“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病机为湿热蕴结,气机阻滞,弥漫三焦,困阳伤阴;以恶寒发热,热势不扬,头身重痛,消化道的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其病位以脾胃为中心,三焦俱受;因湿邪重浊黏腻,故传变时间长,病势缠绵,病程较长;吴鞠通将三焦辨证作为湿热病的辨证纲领,通过三焦辨证阐释湿热邪气致病特点、传变途径、传变规律、证候特点、治疗原则等,其转归有化燥伤阴与寒化之别;变证繁多。三《温病条辨》中治疗湿热类温病方剂的性味配伍方法本部分以《温病条辨》中治疗湿热类温病的方剂为研究对象,按照三焦以及疾病后期出现化燥伤阴、寒化进行分类,结合病机、治法对治疗湿热类温病方剂的性味配伍方法进行整理、分析。纳入标准:本研究按照《温病条辨》中论及的湿热类温病相关条文中的方剂进行纳入,其中,包括在湿热类温病发病过程出现的化燥伤阴及寒化之病变阶段。说明:湿热类温病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既有感受湿邪与热邪所占比重的不同,又有化燥伤阴及寒化之病变可能,且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湿热类温病也论及了此病变阶段,故本研究均对其进行纳入研究。排除标准:(1)根据条文内容,疾病发展后期为纯虚证的相关方剂;(2)吴鞠通在文中标注其应纳入寒湿门者。结果:通过总结发现治疗湿热类温病过程中所用方剂的性味配伍方法包括辛温法、辛凉法、辛淡法、苦辛法、苦温法、苦寒法、淡渗法、甘淡法、酸甘法、甘苦法、酸苦法、咸寒法、酸温法等13种性味配伍方法。吴鞠通治疗湿热类温病整个发展过程中所用方剂的性味配伍方法共同构成了《温病条辨》中治疗湿热类温病的性味配伍体系。四《温病条辨》中治疗湿热类温病的方剂性味配伍思路本部分主要对《温病条辨》中治疗湿热类温病方剂性味配伍理论基础、纲领、关键治法、特点等进行整理、总结。1治湿热类温病方剂的性味配伍理论基础——六气胜复六气胜复将五行学说与药之五味、藏象学说相结合,以药物性味配伍为核心,运用药物性味配伍对不同邪气的治疗提供了理论指导,成为中医运用药物性味理论辨治疾病的基础,吴鞠通运用性味配伍方法辨治湿热类温病亦源于此,但并非完全照搬,其在辨治湿热时,依于六气胜复指导下,根据病证具体致病特点、病机、病位之不同,灵活选择相应性味的药物相伍,调整机体阴阳五行脏腑气血间的失调,进而达到邪祛病安目的。2治湿热类温病方剂的性味配伍辨治纲领——三焦辨治分析显示吴鞠通在性味配伍应用方面体现三焦辨治。上焦湿热,或辛温芳化或用辛凉清解;肺气不和者,善用“微苦辛法以宣通肺气”或伍以淡渗通气。用药强调质轻、量少、味辛、性薄,体现了“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原则;中焦湿热治疗关键在于恢复中焦脾胃升降气机,苦辛之法,一升一降,符合脾胃生理特性,辛开以化脾湿,苦降以清胃热,体现了“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原则;病在下焦,因势利导,在宣通气机前提下,利湿渗湿,苦辛淡法为宜;3治疗湿热类温病方剂的性味配伍关键治法——宣畅气机三焦为人体阳气与水液运行通道,三焦气化概括了人体五脏六腑的气化功能,湿热具有弥漫三焦的特点,故湿热病最典型的特点是三焦新陈代谢功能的失常,所以恢复三焦化功能是关键,故吴鞠通将苦辛宣通气机之性味配伍方法贯穿于湿热类温病的治疗中,其中,尤为注重宣肺气以调三焦之气以及调畅中焦气机。4治湿热类温病方剂的性味配伍特点——辨湿热、分病期4.1辨湿与热之比重定性味配伍之法:受邪气和体质等因素影响,在湿热病发展过程中,湿热两种邪气比重不同,其性味配伍之法具体应用亦不相同,湿重于热者,上焦辛温法为主,中焦苦辛温法为主,下焦苦辛淡为主;湿热并重者,中焦苦辛寒为主,下焦苦辛淡为主;热重于湿,上焦辛凉法为主,中下焦苦辛寒法为主。4.2以病期定性味配伍之法:湿热类温病初、中期,邪实为主,常用性味配伍方法以苦辛法为主;湿热类温病后期化燥伤阴者,倡用甘寒法、苦寒法以育阴、坚阴,固护、滋补阴液;湿热类温病后期寒化者,倡用苦辛温法以祛湿散寒。吴鞠通灵活运用性味配伍的方法对湿热类温病后期化燥伤阴以及寒化转归的调治对于现代临床疾病后期阴阳损伤病证的辨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5治疗湿热类温病方剂的常用性味配伍方法、用药特点5.1常用性味配伍方法:(1)善用辛苦法:苦辛法是治疗湿热类温病最为常用方法,临床根据病位、湿热比重、病机、治法等因素,具体应用包括苦辛寒法、苦辛温法、苦辛淡法、苦辛通法;(2)巧用辛温、苦温法:湿为阴邪,非温不化,故湿邪致病,温化为宜;辛者,能行能散;苦者,能泄、能燥;吴鞠通将辛味、苦味的功效与湿热病机特点联系起来,在辨治湿热类温病时巧用辛温、苦温法。5.2用药特点:(1)酸味药:湿热伴有厥阴肝热者,苦辛法配伍酸味药,如白芍;(2)苦寒药:苦寒沉降之品(黄连)为走里之药,邪犯上焦,未至中焦,不宜应用;(3)辛温芳香药:(1)芳香解表透邪;(2)芳香化湿醒脾;(3)芳香疏利开络。6吴鞠通治疗湿热病临床用药6.1辨病位指导下的性味用药:(1)病在上焦,热邪兼湿者:辛凉法为宜,如辛凉之连翘、金银花;湿邪兼热者:辛宣芳化为宜,如“香薷、藿香”;临床根据病机、湿热比重、治法等不同,具体配伍方法不同,肺失宣肃,如苦温之杏仁配伍辛凉之金银花、连翘;小便不利,滑石、薏苡仁之淡渗。且所选药物宜质轻、量少、味薄、性凉,未犯中者,不宜使用苦寒沉降之品;(2)病在中焦,苦辛法为宜,苦寒药:黄芩、黄连、栀子等;苦辛温药:厚朴、枳实、苍术、陈皮等。辛温药:半夏、大腹皮、草果等;淡渗药:茯苓、薏苡仁、滑石等;(3)病在下焦,苦辛淡为宜。苦辛温药:厚朴、大腹皮、苍皂荚、蚕砂等,苦寒药:栀子、木通、竹叶等;淡渗药:茯苓、猪苓、通草、薏苡仁等。6.2辨湿热比重指导下性味用药:临床组方遣药时,结合病位、病机的特点,对所用药味或药量进行增减,如热重于湿者,宜加重苦寒药药味或者药量,减少辛温之品的药味或者药量;6.3辨病期指导下性味用药:(1)湿热初、中期,实证为主,治宜苦辛之法;(2)病变后期,化燥伤阴者,根据病机、病位的不同,养阴所用之药分类如下:1)甘寒法:麦冬、沙参等;2)甘苦法:甘寒之沙参、麦冬配伍苦寒之黄连、黄芩;3)酸甘法:味酸之乌梅、白芍配伍甘温之人参、甘草等;4)咸寒法:牡蛎、犀角;5)酸苦法:酸味药白芍、乌梅配伍苦寒药黄连、黄芩;疾病后期,寒化者,温阳所用之药分类如下:1)温中阳:人参、干姜、等2)温肾阳:附子、细辛等;3)通阳气:茯苓。此外,临床组方遣药时,一要兼顾三焦,湿热易弥漫三焦;二要健脾醒胃,脾胃失调,则湿邪不易祛;三要理气,气不行则水湿不行。五吴鞠通对苦辛法之泻心汤的继承与创新本部分以苦辛法代表方泻心汤为研究对象,分析吴鞠通在临床实践中是如何应用性味配伍方法对泻心汤方进行加减创新。1研究发现吴鞠通在宗《黄帝内经》、遵仲景基础上,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叶天士对苦辛法的运用,于三焦辨证纲领指导下,在《温病条辨》中总结一系列治疗湿热类温病的苦辛法系列方,极大丰富和发展了苦辛法在湿热类温病中的应用。2吴鞠通认为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是可遵可法的医经之一,他对叶天士临证之方悉心研究,深刻领会和理解了叶天士通过性味配伍变通化裁经方的基本思路,并将其总结于《温病条辨》之中,列以条文,冠以方名,释以性味配伍之法,不仅将叶天士性味配伍思想得以保存和继承,同时,使得后人可以更好的学习和领悟性味配伍立法组方之思路。3研究发现《黄帝内经》中性味配伍理论是吴鞠通运用性味配伍组方遣药的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是吴鞠通运用性味配伍组方遣药的实践基础;叶天士守法变方思想是吴鞠通运用性味配伍组方遣药的指导思想。同时,方剂性味配伍既是传承方证辨证用药的核心,又是继承和创新经方的重要途径。结论:通过系统研究提出吴鞠通治疗湿热类温病方剂的性味配伍思路是以六气胜复为理论基础,以三焦辨治为纲领;以宣畅气机为关键治法;以辨湿热、分病期为主要特点;善用苦辛法,其对苦辛法的运用更偏向于苦辛寒法,辛温之半夏与苦寒之黄连是其运用辛开苦降法的核心药物组合;巧用辛温、苦温法;吴鞠通运用性味配伍方法制方遣药深受《黄帝内经》、张仲景、叶天士的影响,其运用性味配伍理论制方思想既有溯源、继承又有发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