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法国新浪潮时期的电影理论代表人物,安德烈·巴赞(1918-1958)书写了一系列的电影评论,这些电影评论构建了他的电影理论框架。电影艺术观念从现代晚期到后现代发生重大变革,这种变革的基础是哲学范式的转移。本文立足于现象论存在主义的视角,回看巴赞的电影理论,以研究这种范式转移的内在逻辑与过程:即巴赞的电影理论呈现出一个主体性的瓦解和作为物的影像的解放的趋势,这更深一层带来了身体的渐次出场。本文主体分为三个部分,意在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对巴赞的著作《电影是什么?》中的巴赞电影理论的三个核心点——摄影影像本体论、蒙太奇与景深镜头的二元关系、“完整电影”的神话进行分析。第一部分将讨论巴赞的摄影影像本体论。首先从探讨造型艺术的起源开始,说明影像再现世界的完整性、时间和空间的真实性以及影像就是“物本身”,所以电影作为造型艺术,具有不可取代的逼真性,而在摄影影像本体论中,影像拥有了“不被人介入的特权”(1)。同时影像作为“物本身”存在着,这表现出主体性形而上学的瓦解,不过我们也要正视这种瓦解的不彻底性。第二部分将着重探讨巴赞的蒙太奇与景深镜头作为二元关系的理论。首先说明巴赞对蒙太奇的主体性形而上学的论述,然后说明巴赞提出的“景深镜头”观念,以及景深镜头是作为物的世界的自我展现,这种自我展现带来一个非中心化的视角,以此说明巴赞所关注的并非是模仿现实的再现传统,而是世界作为物本身的存在和存在方式。最后,人撤退了的非中心化视角将阐释权利给予了观众。第三部分将讨论巴赞的“完整电影”的神话。首先说明“完整电影”神话是注重技术的电影观,而技术是身体的延伸。然后结合柏格森、梅洛-庞蒂、萨特等哲学家从意识到身体的转向,说明在巴赞电影理论中身体的出场。在存在主义的视域下研究巴赞的著作《电影是什么?》中的核心电影理论,我们发现巴赞的电影理论偏离了传统的现实主义理论,它不是对现实的模仿再现,不是呈现一个“典型”。从摄影影像本体论到蒙太奇与景深镜头的二元关系,再到“完整电影”的神话,巴赞阐释了人的撤退带来非中心化的视角,以人的意识与理性为中心的主体性形而上学逐渐瓦解,在意识和身体的对立中,身体渐渐占据更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