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粘性对现金流风险的抑制效应研究

来源 :浙江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u070952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生产经营的价值链决定了成本管理是为现金流入和利润增长服务的。成本管理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通过资源获得与积累,再根据企业经营规划合理配置、运作资源,使企业拥有持续稳健成长的能力。对于企业自身而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任何举措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成本决策中来。而如何根据企业复杂的情景需求进行成本管理,则成为了企业家、管理会计学者不停探索的研究问题。非对称成本习性是企业进行跨期成本决策的结果。根据非对称成本习性理论,成本粘性是一种在销量波动的情况下,扩大或维持成本资源配置模式的成本性态表现。成本粘性的存在可能会降低权责发生制下企业当期的业绩表现,但同时也可以起到维持原有经营战略、结构性成本、契约关系以及客户粘性等的作用,避免效率、结构以及契约等调整带来的机会损失,在销售波动时保证经营模式的稳定性,最终实现持续稳定的经营现金流入,降低现金流风险。本文基于可持续经营视角,在肯定“成本粘性有用性”的前提下,先研究了成本粘性与现金流风险间的关系,并根据所有权性质区分了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成本粘性的现金流风险抑制作用的差异化效果。再引入管理者能力变量,尝试厘清管理者能力、成本粘性与企业现金流风险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加深对于成本粘性的认知,为成本粘性的存在价值提供证据。本文以2010—2014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收集数据、建立相关模型检验所提出的假设。研究发现:第一,成本粘性能抑制现金流风险。这说明成本粘性是企业积极进行成本规划的结果,成本粘性的存在是有长期、战略意义。第二,成本粘性抑制现金流风险的作用在非国有企业更为显著。国有企业的成本粘性对于现金流波动的影响小于非国有企业,这是由于国有企业“国家公共性”的特质决定的。第三,非国有企业中管理者能力对成本粘性的现金流风险抑制效果有提升作用。管理者能力越高,成本粘性对现金流风险的抑制效果越好。这说明成本粘性不是一昧地越大越好,精明的管理者善于利用适度的成本粘性来稳定跨期现金流。研究还发现,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中管理者的现金流风险偏好不同,国有企业中能力高的管理者倾向现金流风险规避,非国有企业中能力高的管理者倾向于承担现金流风险。这是由于国有与非国有企业不同的管理者激励机制和责任承担决定的。本文还进一步研究成本粘性与客户集中度变动率的相关关系,发现成本粘性抑制了客户集中度的变动,稳定维护了客户关系,这一结论巩固了成本粘性通过稳定客户契约关系等方式保证现金流稳定性的假设。总体上来说,本文的研究对于证实成本粘性的有用性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的启示在于:首先,应正确认识成本粘性的作用,成本粘性不是资源的无用浪费和冗余,而是企业为维护契约关系、维持经营效益而主动进行成本管理的表现;其次,应当更加注重管理者能力的培养和现金流风险的管理,这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其他文献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选育出中麦、轮选、中优、航麦等系列早熟、高产稳产、节水节肥、综合抗性强、品质优良和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冬小麦新品种。经作物科学研究
针对热电器件难以实现真正可穿戴应用的问题,东华大学教授江莞、王连军和美国西北大学教授G.Jeffrey Snyder合作,巧妙利用弯曲纤维弹性力关系实现热电模块自支撑,构筑了三维
本文通过分析视觉障碍者的基本情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障碍,并结合其感知行为如听觉、触觉、视觉进行分析,把相关的感官刺激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给视觉障碍者提供切实的帮助。
本文探讨了用竹叶制备叶绿素铜钠盐的反应机理及制备工艺条件。
本文结合人民银行淮南市中心支行的实践,就如何发挥内部审计在基层人民银行风险防控中的作用进行探讨,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风险防控职能,体现内部审计价值。
美国伊士曼化工公司日前宣布扩展其Naia■纤维产品组合。随着新型纤维素短纤维的推出,Naia■为可持续时尚提供了另一种多功能的环保材料。伊士曼纺织全球营销总监Ruth Farrel
在盆钵条件下,试验布置在褐土菜园土和草甸土菜园土上。试验表明:施锌量与土壤有效锌含量和植株体内含量呈线性关系。根据这些数量关系计算出育苗阶段两种土壤有效锌缺锌临界
以江宁方山风景旅游度假区绿化规划为例,提出“点、线、面、体”相结合的规划思路,从林相改造规划、道路系统植物景观规划、景点植物景观规划等方面阐述了相关的规划设计思想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支持作用,但是部分企业在经营决策方面的"短视"甚至骗补、骗税问题直接影响了财政支持的政策效应。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