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融资作为现代企业最基本的资金活动和财务活动,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来源问题。本文在分析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特征的基础上,从制度因素和宏观经济因素角度出发,研究税收制度、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资本市场状况、法律制度、宏观经济状况等对农业类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影响,有助于人们更全面把握融资结构的影响因素,深化对宏观经济政策影响的思考,明确对融资决策优化的选择。目的是希望促进农业类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和治理结构的优化,提升农业类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对制度因素和宏观经济变化的适应性和抗风险能力。本文选择农业类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融资渠道及融资结构的特征。发现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总体融资结构呈现“以外源融资为主,内源融资为辅;外源融资中,又以债务融资为先,股权融资次之”的格局,且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水平低于同期全国A股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内部结构不合理,长期债务融资比例偏低。在理论分析制度因素和宏观经济对企业融资结构变动的影响基础之上,选择2002—2011年在A股上市的36家农业类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分别实证研究同期和滞后一期的实际所得税率、实际利率、货币供应增速、财政支出增长率、财政补贴、股市收益率、市场化指数、宏观经济增长以及通货膨胀率对农业类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变动的影响。研究表明:实际所得税率和财政补贴对农业类上市公司的负债融资水平没有显著影响;货币政策中的实际贷款利率上升和法律制度中的市场化程度的推进可以降低企业本期和滞后一期的负债融资需求;财政政策中财政支出增长率的加快、资本市场发育程度的年市场收益率提升以及宏观经济的繁荣有助于本期和滞后一期的负债融资水平的提高;货币供应量增量的加大只能影响同期的企业负债融资水平;通货膨胀率不会影响本期的负债融资需求,但可以显著影响滞后一期的负债融资需求。结合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特征,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农业类上市公司应根据宏观经济状况合理选择融资方式,依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融资行为;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和优化资本市场的环境;完善法律体系,推进市场化进程;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农业类上市公司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