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235碳钢表面超疏水聚硅氧烷薄膜的制备及服役性能研究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920997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金属基体材料上制备的超疏水表面具有优良的自清洁、耐候性、防结冰、低黏附性以及耐腐蚀等性能,在管道运输、工农业生产、建筑业等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受自然界动植物超疏水现象的启发,研究者发现材料表面具有低表面能的化学物质和具有微/纳米级多层次的复合结构是制备超疏水表面膜层的两个必备条件。目前研究超疏水表面膜层的制备主要集中在铜、镁、铝及其合金的金属基体上,而对以碳钢为基体的超疏水表面膜层的制备报道较少。本研究以价格低廉、用途广泛的Q235碳钢作为基体材料,在其表面组装硅烷薄膜,筛选出适合于碳钢的自组装硅烷成膜剂,并结合水热法制备出超疏水表面膜层,并研究其相关的服役性能。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在碳钢表面成功制备出全氟癸基三甲氧基硅烷(FAS)、十二硫醇(NDM)、(3-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PropS-SH)三种疏水膜层,并发现这三种自组装硅烷薄膜均能不同程度提高Q235碳钢疏水性以及耐蚀性。所制备表面与水滴的接触角分别为:109°、108°和88°。三种膜层对碳钢腐蚀的缓蚀效率大小关系为:FAS>PropS-SH>NDM。研究发现当FAS浓度为2%,自组装时间为6 h时接触角为109°,具有最佳的缓蚀效率为98.8%。(2)量子化学计算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三种硅烷成膜剂中,FAS的F原子电荷最负,前线轨道能级差(ΔE)最小,表明FAS分子最容易发生电子跃迁,并吸附在碳钢表面,提高硅烷膜的缓蚀效率,量子化学计算结果与电化学测试结果相一致,成功地解释了碳钢表面FAS硅烷膜的耐蚀性高于其他两种硅烷膜的原因。(3)采用水热法在碳钢表面构造微/纳米级复合结构,研究水热反应温度、水热溶液浓度、水热反应时间对碳钢表面形貌的影响,并在水热法的基础上采用FAS硅烷自组装表面修饰。研究结果表明:当水热溶剂乙二胺浓度为3.00 mol/L,水热温度为140℃,水热反应时间为6 h时,制备的碳钢表面聚硅氧烷薄膜与水滴的接触角为152°,即为超疏水薄膜。(4)在模拟海洋大气腐蚀环境中,采用原位电化学噪声方法监测成膜前后碳钢样品的腐蚀失效过程,时域谱图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腐蚀时间的延长,成膜前后碳钢样品的耐蚀性均降低,盐雾反应的前4 h,超疏水样品耐蚀性最强。4 h后,超疏水样品表面腐蚀最严重。超疏水的碳钢表面在空气中放置,接触角缓慢下降,60天后,接触角稳定在139°,仍具有较好的疏水性。连续光学拍照表明,超疏水的碳钢样品表面具有较低的粘附性能和较好的自清洁性能。
其他文献
志愿服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志愿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学生正处于主体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挖掘并实现志愿服务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促进并引导大学生从
提出了基于差影法粗分割与多模板匹配的人脸检测方法.首先利用差影法分割出可能包含人脸的区域;然后使用双眼模板进行粗筛选,进一步减小可能人脸的搜索范围;最后利用人脸模板
2009年10月~2013年6月,我们应用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治疗42例股骨髁间髁上粉碎性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 本组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龄34~65岁。左
跟随时代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文化大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创造出许多优秀的新生面貌,在中国传统工笔画这个古老而又传统的艺术种类就面临着许多挑战,本文着重分析了传统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医院卫生事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尤其在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进一步加强,不仅使医院的成本核算工作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更促进了我国医
“了1”的表意虽然比较单一简单,可以概括为表示“动作完成”的意义,但是由于其使用时嵌于句中动词后位置,因此对句法结构中其他成分的表达形式具有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因而其
本文针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反洗钱模型构建的思路及实践应用进行了探讨,可作为商业银行内审人员构建反洗钱审计模型的参考,对商业银行一、二道防线反洗钱的风险监测具有一定
超疏水表面通常指的是与水滴的静态接触角高于150°,而滚动角小于10°的表面。制备超疏水表面要满足两个要素:低表面能物质和微纳复合粗糙结构。超疏水表面有自清洁、防腐蚀、防覆冰等优异的性能,在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但是生产设备的复杂,原料价格昂贵等因素阻碍了超疏水表面的大规模生产,所以探索一种工艺简单,原料价格低廉且安全无毒的制备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构成超疏水表面需要满足两个要素:低表面能物质和表
通过对陕西省咸阳市区10kV配电网4年间所发生的10kV配电线路事故分析,查找事故原因,进而使配网建设、改造工作有的放矢,运行管理工作趋向科学化。
研究背景与目的: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肺癌的主要类型包括肺鳞状细胞癌和肺腺癌。近年来,肺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寻找肺腺癌相关的肿瘤标志物对于肺腺癌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筛选肺腺癌的潜在靶点,并运用生物信息学探索肺腺癌发病机制,从而寻找合适的肺腺癌早期诊断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方法:从癌症和肿瘤基因图谱(TCGA)收集并整理有关肺腺癌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