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研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服用达比加群酯与利伐沙班后血小板活化、血小板聚集率及凝血功能三种指标的变化,初步探讨达比加群酯与利伐沙班对房颤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及抗凝强度的差异。材料和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3月至2018年11月就诊于我院心内科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共36人。采用简单随机分组的方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达比加群酯治疗组(N=18 110mg Bid Po);利伐沙班治疗组(N=18 15mg或20mg Qd Po)。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既往病史以及药物应用情况,常规化验血常规、肝功能及肾功能。检测两组患者首次服药前及服药后第7天血小板活化功能及血小板聚集率,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血小板活化功能相关指标CD62P和PAC-1;使用血小板诱聚剂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肾上腺素(EPI)及胶原(Col)检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同时检测两组患者首次服药前及服药后第7天D-二聚体(D-dimer)、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值(INR)、凝血酶时间测定(TT)等抗凝指标。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达比加群酯组患者服药前与服药7天后比较,血小板活化水平指标CD62P、PAC-1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血小板最大聚集率AA、ADP、EPI、COL无明显变化(P>0.05);D-二聚体值无明显变化(P>0.05),PT、INR、FIB、APTT、TT值延长(P<0.01),凝血指标中TT值变化幅度最大,其次为APTT值。2.利伐沙班组患者服药前与服药7天后比较,血小板活化水平指标CD62P、PAC-1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血小板最大聚集率AA、ADP、EPI、COL无明显变化(P>0.05);D-二聚体、FIB、TT值无明显变化(P>0.05),PT、INR、APTT值延长(P<0.01),凝血指标中PT值变化幅度最大其次为APTT值。3.达比加群酯与利伐沙班对患者血小板活化、血小板聚集率及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改变量比较,血小板活化水平指标CD62P、PAC-1服药前后变化量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血小板最大聚集率AA、ADP、APTT、COL服药前后变化量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D-二聚体、PT、INR值变化量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变化(P>0.05),达比加群酯组FIB、APTT、TT值变化量明显高于利伐沙班组(P<0.05或P<0.01)。结论:1.达比加群酯与利伐沙班可降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小板表面CD62P、PAC-1的表达水平,提示该两种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抗凝的同时可能具有抗血小板活化的作用。2.本研究结果提示达比加群酯与利伐沙班对心房颤动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无影响,但鉴于样本量较少,有待进一步大规模临床实验研究证实。3.达比加群酯组中TT指标在患者服药前后改变最为显著,利伐沙班组中PT指标在患者服药前后改变最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