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人都憧憬着浪漫的爱情,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普遍处于18岁-24岁的年龄阶段,根据Erikson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来看,他们正处于成年初期,渴望着建立亲密联接并且规避掉孤独情绪。建立浪漫亲密的两性关系能够促进大学生心理康健和学业的发展。正确理性的浪漫关系决策方法的习得能够帮助大学生实现优质的人际联接。孤独情绪是由于没有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而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感受。新一代大学生是随着网络,随着自媒体,微信,微博等成长起来的一代,每日抱着手机刷朋友圈,揉搓睡眼惺忪的眼睛逛淘宝,用网络这种虚拟的方式填满实际的生活,但是一旦放下手机起身的瞬间就会无缘无故的“丧”起来……一方面认为孤独情绪是作为缺乏社会联系的信号,另一方面认为孤独情绪作为一种消极情绪对心身康健有极大的负面作用。那么对于在校大学生,是会因为孤独寂寞而更加勇敢说爱呢?还是会因为孤独寂寞更加被动寂寥。研究一选取212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性别:男/女)×2(孤独情绪操作:孤独诱发/孤独控制)×(后果严重程度:高/低)混合实验设计,探索了孤独情绪水平和后果严重程度对在校大学生浪漫关系决策任务的影响。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在浪漫关系决策任务中,无论是在孤独情绪控制下还是在孤独情绪诱发下,男生比女生更加冒险;(2)男生在后果严重程度低的浪漫关系决策任务上比后果严重程度高的浪漫关系决策任务中更加冒险,女生在后果严重程度的差异不显著;(3)浪漫关系决策涉及不同任务性质,在不同任务性质上涉及不同心理过程。研究二引入内-外倾人格类型变量,采用2(性别:男/女)×2(人格倾向:内倾/外倾)×2(孤独情绪操作:孤独诱发/孤独控制)×2(后果严重程度:高/低)混合实验设计,进一步探究内-外倾人格类型是否会使孤独情绪对浪漫关系决策情景任务的影响产生变化。具体结论如下:(1)在浪漫关系决策中,外向型人格比内向型人格更加倾向于冒险;(2)在后果严重程度高的浪漫关系决策情景任务中,内外型人格不存在差异;而在后果严重程度低浪漫关系决策任务中,内向型个人比外向型个人更加倾向于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