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和推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继而威胁到全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湖北是生态大省,有武陵山区等一大批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湖北是江河大省,长江、汉江穿境而过,三峡工程、丹江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镶嵌于荆楚大地,是我国重要的水源之地;湖北是湖泊大省,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湖北是山林大省,山林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拥有“华中之肺”、“植物王国”美称的神农架。在党中央、国务院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要历史时期和习近平总书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指示的前提下,为实施湖北省十次党代会明确的生态立省战略、切实提升湖北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谋划科学发展新局面、在中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由于生态承载力是联系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纽带和中介,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协调的桥梁,是生态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考指标。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对湖北的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研究其对湖北生态省建设和湖北省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尤为重要。本文先在系统梳理国内外有关生态承载力的文献基础上,明确生态承载力内涵,确定湖北省生态承载力量化体系和量化方法,搜集湖北省的资源数据及相关资料,以湖北省生态省建设为契机,在生态承载力理论和生态承载力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生态足迹法对湖北省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和研究,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得出湖北省2009年至2013年湖北省生态足迹的变化趋势:其次,通过环境压力与生态承载力的比较,分析湖北省环境压力是否超过了生态承载力;最后,根据湖北省实际情况,为其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承载力的对策建议。论文的结论如下:(1)生态足迹法计算的结果是表示生态承载力绝对大小的量,通过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压力的计算,可以比较清晰明确的了解湖北省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压力的大小,从而判断环境压力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通过计算结果表明2009-2013年湖北省生物资源、能源、建设用地和水资源的人均生态承载力都呈现增长的趋势,因此总人均生态足迹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各土地类型组成比例由2009年的耕地0.3236、林地0.0061、牧草地0、水域0.0038、化石能源用地0.0559、建筑用地0.3689、水资源用地0.2417变化为2013年的耕地0.3311、林地0.0089、牧草地0、水域0.0041、化石能源用地0.0667、建筑用地0.3636、水资源用地0.2255,耕地和建筑用地人均生态足迹占据了很大的比例。(2)通过对湖北省生态承载力的计算,结果表明湖北省人均生态承载力除在2010年变化幅度较大以为,其余几年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2009年和2010年湖北省环境压力尚未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内,生态环境状况比较良好,但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自2011年至2013年生态承载力增长速度低于环境压力增长速度,环境压力超过了生态承载力湖北省范围,近几年湖北省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3)为实现湖北省生态省建设的战略目标,在不继续大幅增加环境压力的情况下,需采取多重措施使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和谐共处,实现建设生态省的远大目标和湖北省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