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一部《吴宓日记》,吴宓及其生活进入了公众的视野之中。研究《吴宓日记》,既可以再现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融下的一些知识分子的生活样态,又可以从一个侧面深化对于这些知识人的认识。《吴宓日记》对吴宓的经济生活有着细致入微的记载,这些文字为我们深入了解这样一位近代大学教授打开了一扇窗口。 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吴宓的经济生活展开论述。一、职业经济。它既包括吴宓在高校任职时的薪资收入,也包括吴宓从事兼职活动的相关收入。二、科研经济。在吴宓的早期高校生活当中,主编杂志和主持清华国学院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吴宓的经济生活也产生很大影响,论文从这两个方面,揭示吴宓的学术生活中的经济因子。三、生活经济。论文从食衣住行四方面,分析其日常的生活样态。四、社交经济。论文从亲人圈、友人圈及教授交往圈展开论述,揭示其中蕴含的“金钱观”;最后,以时间为主轴,通过物价涨幅,货币购买力,阶层薪酬对比等几个方面,对不同时期吴宓的经济生活进行纵向分析。 论文认为,吴宓的职业收入来源构成多样,教学及兼课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固定的薪酬收入不仅为吴宓提供了职业选择的自主性,也为吴宓学术创作提供了物质基础,吴宓通过办刊、著述、私人活动搭建公共服务空间,推动了学术社会的形成。吴宓在生存压力之下,某些职业选择会以“利益”作为主要考量,但在社会道德失范之时,吴宓担负起社会“精神担当”的角色。吴宓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秉持“安贫乐道”的理念,消费观念深受时代影响而兼具中西古今特色。在传统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理念下,吴宓的社交支出为吴宓带来一定的生存压力,使其不免深陷“钱”的束缚,难以实现“精神之自由”。纵观吴宓35年的教学生涯,吴宓的经济生活从“学术至上”向“生存至上”发生了转变。吴宓的个案研究说明,1920年至1956年间,大学教授在从传统的“传道者”转变为现代“职业学人”的过程中,经济生活对于其职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只有关注他们的生活、生存、生命,才能谈及大学教授的生生不息,激发其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