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授的经济生活研究(1920-1956)——以《吴宓日记》为中心的考察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722455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一部《吴宓日记》,吴宓及其生活进入了公众的视野之中。研究《吴宓日记》,既可以再现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融下的一些知识分子的生活样态,又可以从一个侧面深化对于这些知识人的认识。《吴宓日记》对吴宓的经济生活有着细致入微的记载,这些文字为我们深入了解这样一位近代大学教授打开了一扇窗口。  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吴宓的经济生活展开论述。一、职业经济。它既包括吴宓在高校任职时的薪资收入,也包括吴宓从事兼职活动的相关收入。二、科研经济。在吴宓的早期高校生活当中,主编杂志和主持清华国学院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吴宓的经济生活也产生很大影响,论文从这两个方面,揭示吴宓的学术生活中的经济因子。三、生活经济。论文从食衣住行四方面,分析其日常的生活样态。四、社交经济。论文从亲人圈、友人圈及教授交往圈展开论述,揭示其中蕴含的“金钱观”;最后,以时间为主轴,通过物价涨幅,货币购买力,阶层薪酬对比等几个方面,对不同时期吴宓的经济生活进行纵向分析。  论文认为,吴宓的职业收入来源构成多样,教学及兼课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固定的薪酬收入不仅为吴宓提供了职业选择的自主性,也为吴宓学术创作提供了物质基础,吴宓通过办刊、著述、私人活动搭建公共服务空间,推动了学术社会的形成。吴宓在生存压力之下,某些职业选择会以“利益”作为主要考量,但在社会道德失范之时,吴宓担负起社会“精神担当”的角色。吴宓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秉持“安贫乐道”的理念,消费观念深受时代影响而兼具中西古今特色。在传统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理念下,吴宓的社交支出为吴宓带来一定的生存压力,使其不免深陷“钱”的束缚,难以实现“精神之自由”。纵观吴宓35年的教学生涯,吴宓的经济生活从“学术至上”向“生存至上”发生了转变。吴宓的个案研究说明,1920年至1956年间,大学教授在从传统的“传道者”转变为现代“职业学人”的过程中,经济生活对于其职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只有关注他们的生活、生存、生命,才能谈及大学教授的生生不息,激发其创造性。
其他文献
当前大多数教育资源的共享是关于网页和数据库的,其缺点是关联性差、资源重复、缺乏术语规范化等,出现此现象是因为教育资源共享缺少同一的知识表现方式,知识建模内在联系涉及的
本研究对教育技术学领域两大权威代表期刊《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电化教育》2000年以来的文献进行分析,以“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为主题词进行搜
本研究所用的主要方法为质性取向的个案研究。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针对A园M班幼儿园个案,于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并通过设置个案研究点,采用观察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许省初家传  张惠言  海宁许嘉猷,尝与余同教习官学生,相友善。嘉庆辛酉谒选知县至京师,时过省余,为言其六世祖省初君事,曰:许氏先茔在邑之洞孔山,茔外有田,势家欲夺之,以重利啖其族人。或许之,则犁其茔表,族父兄莫敢言。君才十余,奋然以状白布政使。布政使使下其事有司,百计挠君。君词强,弗能折。久之卒以田归许氏。海宁西路盐场,课重一邑,黄口腹孕皆有征,灶户大病。
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都关注着工程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对工程教育寄予厚望。当前,工程教育改革已引起学者和教育界广泛关注,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