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的基础,要推动整个国家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要搞好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升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一直以来都处于被忽视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危害到我国农村发展、农民身体健康、整个生态环境体系的安全。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利益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利益表现形式主要为农民的利益(具体包括农民生态环境权益、农民的个人发展权益、农民的经济发展权益和农民的环境法律保障权益),地方政府的政治利益,企业的发展利益等。通过对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相关利益表现形式和利益特殊性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探究利益冲突的根源,总结出:利益主体的有限理性和理性缺失、利益集团的自利性、地方政府的自利性和环保部门的自利性等,是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利益纠葛和冲突趋向复杂化和特殊化。用利益相关理论,来分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相关利益,构建环境利益分析框架,对村民之间、政府和企业、企业和村民、村民和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寻找协调和解决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利益冲突的途径。针对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利益冲突复杂性和特殊性的特点,把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视为一项社会经济行为,提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利益冲突的解决途径:一是政策途径。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健全生态平衡机制;二是经济途径。建立完善复合的生态补偿机制;三是行政途径。政府部门实施宏观调控和完善相关政绩考核制度,常态化的舆论监督机制的设立等;四是观念途径。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农民进行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提高环境主体的生态意识和环保知识。通过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相关利益分析,构建利益分析框架,完善相关利益分析研究的理论体系,提出利益协调途径,建立平衡我利益冲突机制。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顺利推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