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菲律宾蛤仔是我国滩涂大规模养殖的经济性贝类之一,蛤仔采捕是规模化养殖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菲律宾蛤仔采捕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成本高、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设计完成了滩涂菲律宾蛤仔振动采捕设备,并对关键部件进行了仿真研究。针对蛤仔规模化采捕技术要求,结合蛤仔生物学特性和滩涂底质力学特性,对不同采捕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集振动筛分与滚刷采捕相结合的技术方案,可实现底质疏松、蛤仔采收和输送一体化。完成了滩涂菲律宾蛤仔振动采捕设备设计,确立了滚动钢刷与二级振动筛采捕结构,建立了蛤仔筛分运动模型,确定了筛分技术参数和结构尺寸,并对输送机构、转向机构、作业面高度调整机构等进行了设计计算,完成了驱动机构合理选型和相关零部件的校核。利用SolidWorks软件对采捕设备整机进行三维建模,并采用Simulation模块对滚动钢刷和主要传动轴进行了静力学分析,结果表明钢刷和传动轴的最大应力均小于材料屈服极限,满足设计要求。另外,利用ADAMS软件对振动筛进行了运动学仿真,探讨了振动筛倾角、摆杆长度、连杆长度、偏心距长度对底质贯入深度的影响。结果发现,摆杆长度在240mm~300mm范围内,贯入深度随着摆杆长度的增加而降低;振动筛倾角在5°~15°范围内,贯入深度随着振动筛的倾角线性减小;连杆长度在580mm~800mm范围内,贯入深度随着连杆长度的增加而降低;偏心距长度在10mm~15mm范围内,贯入深度随着偏心距长度的减少而降低。因此最终振动筛的筛面倾角、摆杆长度、连杆长度和偏心距分别设定为10°、240mm、580mm、10mm。本文采用钢刷与振动筛结合的采捕技术,仿真设计了菲律宾蛤仔振动采捕设备,可在蛤仔养殖滩涂实现自动采捕,为埋栖贝类机械化采捕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