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描绘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蓝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主体是现代农民,必须依靠高素质的广大农村劳动者。因此,要实现新农村的宏伟目标,首先必须培养新型农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素质有所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民素质状况还是较低的,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化知识相对薄弱,职业技能偏低,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匮乏,公民意识和法制意识落后等方面。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提倡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纪”的新型农民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是客观存在的基本现实。农民素质存在相对不足对新农村建设将产生不利影响。究其原因,这与我国农民的传统观念、我国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经济落后等因素有关。因此,与其说增加农民的收入是使农民脱贫致富的关键,倒不如说提高农民素质是其脱贫致富、促进其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至于如何提高农民素质,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我认为:首先,要转变农民观念。这需要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确立农民新农村社会经济建设的全新理念;其次,发展农村教育和培训。这必须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教育,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建立和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体系,推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再次,政府要提供政策支持。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政策鼓励科技支农和科技下乡,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最后,要“引进来、走出去”。引进人才——大学生当村官,引进资金——发展非农经济,引进技术——科技兴农,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对外劳务输出,农村干部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农村特色产业走出去——开拓国内外市场。此外,还必须研究和借鉴国外农民教育和素质提高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农民和农村落后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