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献珍“合二而一”的哲学命题及其理论意义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献珍(1896~1992),20世纪中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及教育家。20世纪60年代,杨献珍以中国传统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为理论前提,在对“斗争哲学”过分强调阶级斗争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合二而一”的命题。“合二而一”命题不是传统哲学的翻版,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素养来继承与创新的成果;它也并非杨献珍在学术上追求标新立异、倡导修正主义的调和论,而是对毛泽东“一分为二”哲学命题的补充。它厘清了对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不可分割的两方面的认识,指出二者是互为前提的,不可偏废;弥补了“一分为二”思想过分强调矛盾作为对立面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矛盾着的事物是作为整体而存在的观点;此外,它还强化了矛盾的同一性,避免了“一分为二”思想突出矛盾的斗争性而走向形而上学的误区。可以说,“合二而一”与“一分为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立统一命题的两个侧面。“合二而一”思想既体现了哲学家本人应有的心灵自由、独立思考与现实批判功能,又体现了敢于为人们提供正确的思维方式的反思精神。杨献珍提出的“合二而一”的哲学命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首先,它为实现从革命党哲学向执政党哲学的转化铺设道路、架设桥梁,引领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转向的先机,对国家职能重心的转移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其次,“合二而一”命题是一种和谐思维,它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参考与借鉴意义。尽管“合二而一”思想虽然在中国特殊的形势下被曲解,但联系到中国当前的实际,仍然不失其理论魅力,他的和合哲学用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具有不可多得的理论意义。
其他文献
马一浮先生(1883-1967年),浙江绍兴上虞人,是我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成就卓著的国学大师和现代新儒学思想家,也是一位造诣精深的诗人和书法家。他博通古今,兼融中西,贯通儒释道,构建了“
适度消费观是人们在认识到消费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时提出的。消费主义最初产生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它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而最终形成的。消费主义作
工业社会带来的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生存困境,使自然环境问题逐渐成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哲学界也试图从哲学思维上来探索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解
学位
论朱子“格物说”,当我们不再仅仅局限于“格物”两字而是取宏观之视角以研读朱子之著作时,我们则会发现,朱子实以“格物”为始点、为下手处,以通乎“道”入圣人之域。朱子以为人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早的“全球化”理论,它因将社会历史进程与人的发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使理论建立在了科学的基础之上,因而具有了伟大的预见能力。20世纪
交往与人的发展的关系问题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现当代人类实践需要进一步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交往作为人类的根本存在方式——实践——的根本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