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鳗鲡(Anguillidae)养殖目前主要以水泥池精养模式和土池养殖模式为主,本试验将滴滤式、浮球式、组合式三种不同的生物滤器应用于鳗鲡精养模式,三种生物滤器的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Retention Time,HRT)分别为10s、40s和60s,对鳗鲡精养模式进行技术改进研究,以期建立一种新的鳗鲡养殖模式,为开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鳗鲡养殖模式提供参考。本试验研究结果如下:(一)三种生物滤器挂膜过程的研究本试验分别将滴滤式、浮球式、组合式生物滤器标记为1、2、3,在A、B、C三个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la)养殖池中分别安装3个不同的生物滤器,记为A(1、2、3),B(1、2、3),C(1、2、3),滤器进行自然挂膜,在挂膜过程中,对水质指标和养殖效果进行监测,结果表明:鳗鲡养殖池中氨氮分布并不均匀,食台附近氨氮浓度最高;滴滤式、浮球式、组合式生物滤器的平均挂膜时间分别为43d、46d和25d;三种生物滤器对磷酸盐的平均去除效果不明显,一次性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76%±4.00%,4.09%±8.95%和5.32%±11.40%,均小于6%;经过一个选别周期的养殖,鳗鲡的平均成活率均达99%以上,饲料系数分别为2.17、2.26、2.74,在挂膜过程中,养殖池A(1、2、3)、B(1、2、3)有一定的亚硝酸盐积累,浓度分别达到6.4mg/L和4.86mg/L,使A、B池中鳗鲡的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小于对照组,但没有对鳗鲡的存活率和饲料系数产生显著影响。(二)三种生物滤器用于处理鳗鲡精养池池水的研究本试验在A、B、C三个欧洲鳗鲡养殖池中分别安装3个滴滤式生物滤器、3个浮球式生物滤器和3种生物滤器各一个,记为A(1、1、1),B(2、2、2),C(1、2、3)对水质指标和养殖效果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养殖池中氨氮增长较为明显,亚硝酸盐的增长不明显;滴滤式生物滤器、浮球式生物滤器,组合式生物滤器对氨氮的一次性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8.04%±2.71%、10.64%±2.94%和23.45%±4.97%,对COD的一次性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76%±1.03%、10.09%±2.95%和11.84%±3.30%,对SS的一次性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33%±1.16%、20.58%±5.48%和22.96%±5.31%;经过一个选别周期的养殖,试验中未发现亚硝酸盐的积累,鳗鲡的平均成活率均达99%以上,饲料系数分别为2.18、2.52、2.16, A(1、1、1)、B(2、2、2)在饲料系数、摄食率、特定生长率等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用差值法计算得出A(1、1、1)、B(2、2、2),C(1、2、3)的平均氨氮去除速率分别为47.88g/m3·d-1,37.24g/m3·d-1,37.81g/m3·d-1,取得了较高的氨氮去除速率;在所有组别中,A(1、1、1)具有最好的综合经济效益,平均减少换水52.12%,除去滤器成本,每年仅增加成本567元。(三)试验组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经济效益和水质处理效果改变生物滤器的工况,为每个生物滤器增加一个水泵,使滴滤式、浮球式、组合式生物滤器的HRT变为6s、22s、35s。在此种情况下,A(1、1、1)、B(2、2、2),C(1、2、3)的平均氨氮去除速率为94.05g/m3·d-1,71.06g/m3·d-1,50.92g/m3·d-1;A(1、1、1)具有较好的综合经济效益,平均每次减少换水90%以上,除去滤器成本,每年增加成本3233元。本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生物滤器应用于鳗鲡精养模式,鳗鱼养殖效果和养殖用水处理效果良好。试验组的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存活率、饲料系数优于水泥池精养模式,并取得减少换水50%以上的节水效果,且具有池塘改造简易和成本投入小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