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竹区乡村聚落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聚落植物景观是乡村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人居环境、塑造乡村景观风貌、承载乡村生态文化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乡村聚落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机制有利于揭示乡村聚落植物景观特点和建设具有乡愁感乡村生态景观。本研究选择的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部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这里茂林修竹,森林覆盖率高达61.17%,竹林总面积更是占全国14.29%,既有保存完好、小桥流水、古朴自然的乡村,也有重新整理、精心设计、现代感强的新村,乡村聚落类型十分丰富。乡村聚落居住区树与村、竹与居有机结合,特色鲜明,是研究乡村聚落植物景观特别是聚落竹景观的理想之地。本文选择丘陵、山地、盆地和平原等不同地貌类型区的乡村聚落,共计调查60个,基于Arc GIS及FRAGSTATS软件平台,分析聚落建筑及植物斑块的分布格局,并对比地形地区间差异;基于实地调查,结合高清卫星影像及DEM影像分析聚落高程、形态、建筑高度、建筑风格等特征及其对植物群落分布格局的影响;分析乡村聚落竹种选择、竹子使用及其延续和分布特征,揭示乡村竹林分布区背景下乡村聚落植物景观中竹景观的作用和演变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本次调查的60个乡村聚落来看,浙江省乡村聚落形态总体以团状及带状倾向团状为主,占比73.33%。乡村聚落区以普通聚居功能为主,占比近80%,聚落面积多在20ha以内,一般规模较小,地势较平坦,散布于山林之间,聚落总体生态环境良好。(2)从乡村聚落总体风貌来看,研究区聚落主要以传统型为主,占比50%以上,较好的保留了传统聚落景观。聚落建筑朝向总体上以南向,东南和西南向为主,特别是平原地区聚落南向建筑高达90%以上。不同地形地区聚落建筑盖度,建筑密度,建筑邻近度等存在显著差异。建筑特征影响其建筑内外空间的形态和大小,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居民社会属性,多种因素混合从而影响植物环境及多样性特征。(3)乡村聚落区的植物种类比较丰富,植物多样性指数总体呈丘陵型聚落>山地型聚落>盆地型聚落>平原型聚落。本次调查共记录植物595种,隶属于140科421属,其中乔木157种,灌木118种,草本300种,藤本20种,其中竹种26种。外来种77种,占比12.96%,外来种中包括乔木6种,灌木8种和草本63种。(4)乡村聚落的优势树种种以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桂花Osmanthus fragrans以及柿树Diospyros kaki等为主,表明聚落区对树种选择注重生态、景观、文化、经济等多种功能。(5)乡村聚落区竹子的使用比较普遍,特别是在竹林资源比较丰富的丘陵及山地地区竹盖度及其在植物面积中的占比均较高,主要以笋用红竹Dendrocalamus jiangshuiensis、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和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等为主,表明乡村聚落区竹林景观既受乡村聚落绿化空间的影响,也受外围竹林延续影响较大。(6)乡村聚落植物斑块空间分布上,不同地区聚落中乔木斑块面积和竹斑块面积呈现出显著差异,而灌木斑块面积未见显著差异,竹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例总体呈现出丘陵型聚落>山地型聚落>盆地型聚落和平原型聚落。聚落总体以中低植被覆盖度为主,即植被覆盖度低于46%;大多聚落竹盖度低于20%,竹斑块密度低于20/ha,且较高竹盖度聚落主要分布于浙江丘陵地区及山地地区;乔木绿量和灌木绿量呈现出显著差异,竹绿量及竹绿量贡献率未见显著差异。(7)在丘陵和山地地区,较大高差致使植物斑块在二维平面上分布较为集中,而平原地区植物斑块分布则较为分散。聚落高程差较大的聚落,其竹斑块距离之间的差异较小,即分布较为均匀。聚落形态对竹斑块分布有一定影响,带状指状聚落向围村竹林深入,竹斑块分布较为分散,研究范围内可包容较大面积竹斑块。(8)地形分区对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最为突出,因气候地形等因素,其植物群落分布差异较大;聚落本身属性解释能力相对地形分区较低,但同一地区内聚落相对位置及形态对植物群落的分布仍具有一定影响;而建筑因子当中,庭院对植物多样性产生了较大影响。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浙江乡村聚落总体植物群落多样性较高,聚落自然景观风貌保持良好,且聚落属性及人类居住建设活动均对植物群落具有显著影响,因此生态环境建设应顺应地形地势,在充分尊重居民生产生活意愿前提下,对居住建设活动诸如建筑高度等进行适当调控,避免城市化思维以及过度追求植物多样性,从而实现聚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功能化应用是实现木材高附加值利用的有效途径,渗透性问题是实现木材功能化应用的主要难点。高场强微波处理可以明显改善木材的渗透性,但关于高场强微波处理过程中微波场与木材的耦合机理研究尚未明确,导致在产业化设备生产中需要反复的工艺摸索,增加了生产工作量。本文以人工林樟子松为处理对象,以樟子松试材的介电特性为研究基础,探讨樟子松处理材反应腔的设计原理,开展高场强微波处理时木材的耦合机理以及其电磁场与温度场
栎属(Quercus L.)普遍存在种间自然杂交和基因渐渗现象。对栎属渐渗现象进行研究,有助于揭示栎属物种形成、局部适应等进化事件的机理。栎属树种在秦岭山地表现初典型的还把替代分布特征,本研究分别在秦岭的西部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秦岭中段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秦岭东部河南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按100 m海拔间隔进行取样,包括白栎组物种[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sea Mar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特别是气候变化背景下敏感地区生态系统的应对策略更是近年来的关注热点。干旱半干旱地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且深刻的影响着区域乃至全球碳水循环和能量流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急剧增加,显著改变了半干旱树木生长,且不同区域、不同海拔及林分内部树木生长对迅速增温的响应存在很大差异;同时,2000年以来的增温趋缓现象使得半干旱地区树木生长对
目前,重组竹由于原料利用率高、强度大、耐久性好、适应性强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和工程领域。然而,当其应用于建筑装饰领域时(如覆面板、幕墙板、装饰板、门板),存在重量过大、强度过剩、应力不均、易变形、成本高等问题,影响产品的使用。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开发薄型、轻质、稳定的竹束纤维复合材料,改善常规重组竹产品性能将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和特色优势。然而,由于竹束纤维原材料的变异性大、板坯密度不均,竹束纤维
由松材线虫(Pine Wood Nematode,PWN)引起的松材线虫病给传入地的林业造成毁灭性的生态灾害和重大经济损失,引起世界多个国家的高度关注,目前已被40多个国家列为重点检疫对象。松材线虫为我国重大林业入侵有害生物,其种群增长和扩散传播极其迅速,目前在我国发生区已由南方松林扩大至东北地区。目前防治策略以清理病死木和防治媒介天牛为主,尚无有效可直接应用的防控PWN的方法。由于化学农药对人类
马尾松速生、耐干旱瘠薄、适应性强,是我国南方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造林面积居针叶树之首,主要用于制浆造纸、建筑、采脂等,在我国速生丰产材用和脂用林基地建设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松材线虫病是由松材线虫引发的一种特大毁灭性的森林病害,主要传播媒介为松墨天牛。松材线虫病蔓延速度快,防治难度大,严重危害着森林生态安全,并给林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马尾松为松材线虫的主要危害对象之一,目前松材线虫病已严重阻碍了
凋落物分解是植物与土壤反馈循环过程中的重要途径,与土壤肥力的形成、森林生产力的维持以及群落演替等方面密切相关。土壤动物和微生物是凋落物的分解过程中主要的贡献者。亚热带森林在保持土壤养分、大气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缺乏对亚热带森林凋落物分解相关的研究,尤其是能关联土壤动物与微生物类群上的研究。本研究选取亚热带地区4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针叶林、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内叶片凋落
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主要建群树种之一,以锐齿栎为优势种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是我国自然地理南北分界秦岭山脉的代表森林类型,在我国北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区碳水循环与能量收支方面具有重要影响。然而,我们对锐齿栎林生态系统的碳水、能量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知之甚少。本研究采用微气象学的涡度相关技术(包括CO2和水分分析仪Li-7500
作为五大湿地类型之一的滨海湿地的主要组成,红树林湿地具有显著的高生产力和高生物多样性特征。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它关系到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具有重要的直接价值或间接价值。功能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中关键且重要的内容之一,植物功能性状是植物适应外界环境而构成的生物学特征,其能够响应物种生存环境的变化,可以用来表征功能多样性。广东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选用的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画像,成为初中生直观认识中国古代历史人物、提升具体时代特征认知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教学、教研较直接的参考资源。但诸多历史人物在其生活时代并未留下画像,其画像不乏后世作品,因绘画者常与所画作品人物生活时代距离久远。因此,在绘制时,常带有其观察前代的主客观局限性。人物服饰便是其中典型体现。本文以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2016版,2020年12月印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