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次研究运用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六经辨证分型及用药规律,为临床使用六经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研究基础。方法:根据溃疡性结肠炎西医诊断标准、《伤寒论》六经辨证要素,制定溃疡性结肠炎六经辨证信息采集表,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玉林市中医院住院患者,并符合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剔除标准的149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病历资料采集,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中医四诊资料、肠镜表现、肠粘膜病理表现、用药情况等,运用六经辨证的方法,得出每位患者的六经分型。运用Excel、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及统计学分析,探究溃疡性结肠炎的六经分布情况。结果:1.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中,男女发病比率为:1.04:1,男性发病率稍高于女性。年龄段31-40岁男性发病最多,而年龄段51-60岁女性发病最多。年龄中位数为46岁。BMI平均为21.37±2.98 kg/㎡。2.本研究对象,发病人群城市患者多于农村患者,脑力劳动者发病高于体力劳动者(P<0.05)。3.本研究病例,病程1-5年者多见,临床类型以慢性复发型为主,病变范围以左半结肠、直肠为主,严重程度以中、轻度为主,活动期明显多于缓解期。4.本研究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以解粘液便(64.43%)、血便(59.06%)、腹痛(53.02%)、腹泻(48.32%)、大便溏烂(32.21%)等为主;肠镜下以充血(50.43%)、糜烂(40.94%)、溃疡(37.58%)、肠道脓性分泌物增加(37.58%)为主。肠镜活组织病理检查多见隐窝脓肿(29.53%)、隐窝炎(26.85%)。5.本次研究观察对象,六经分型发病最多的是阳明病,有50例,占33.56%;其次是太阴病有47例,占31.54%;发病最少的是太阳病,有2例,占1.34%。六经各证型出现频率依次为阳明病>太阴病>少阳病>少阴病>厥阴病>太阳病。6.本研究病例六经证型与年龄、性别存在差异(P<0.05)。青年人以阳明病多见,中年人以太阴病多见,老年人以少阴病多见。男性患者以阳明病多见,女性患者以太阴病多见。7.本研究六经证型与病程长短、临床分期存在差异(P<0.05),而病变范围、临床类型、病情程度与六经分型未见相关性(P>0.05)。活动期以阳明病多见,缓解期患者以太阴病常见。六经各证型病程<1年者以阳明病多见;病程1年以上多见太阴病。8.本研究六经分型与肠镜表现及病理表现具有相关性(P<0.05)。结肠镜下充血、水肿、息肉多见于太阴病,糜烂、溃疡、脓性分泌物增多多见于阳明病。病理表现为隐窝炎、隐窝脓肿及隐窝结构改变在阳明病所占比例最大,肉芽组织增生在太阴病患者中所占比最大。9.本研究病例内服中药方中补益药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清热药、化瘀止血药、祛湿药、理气药,单味中药中使用频率前3位的依次是甘草、白术、茯苓。灌肠外用方中清热药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止血药,单味中药中使用频率前3位的依次是黄连、地榆、白头翁/白术。结论:1.溃疡性结肠炎六经分型男性以阳明病多见,女性以太阴病多见,青年以阳明病多见,中年人以太阴病多见,老年人以少阴病多见。2.溃疡性结肠炎六经辨证分型以阳明病、太阴病、少阳病多见。3.溃疡性结肠炎六经分型与病程长短及临床分期存在相关性。4.溃疡性结肠炎六经分型与肠镜象及其病理表现相关,可为六经辨证分型提供参考依据。5.溃疡性结肠炎内服治疗缓解期以健运太阴脾土为主,活动期以清阳明经湿热为主,外用灌肠以清热为主,重在局部,六经辨证可从阳明、太阴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