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对TiO<,2>-SiO<,2>复合氧化物性质的影响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jun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采用溶胶一凝胶、共沉淀方法制备了系列TiO<,2>-SiO<,2>复合氧化物CTS-n和PTS-n,采用多种表征手段对他们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表征,提出了TiO<,2>-SiO<,2>复合氧化物的微观结构和酸性产生机制。根据TiO<,2>-SiO<,2>复合氧化物的理化性质及相应催化剂的加氢性能评价结果,优选出CTS-4(Ti/Si原子比为4的TiO<,2>-SiO<,2>复合氧化物)为研究对象,对其做了进一步磷改性研究。 溶胶一凝胶法制各的CTS-n复合氧化物是一种TiO<,2>/TiO<,2>-SiO<,2>的核/壳型结构,这一结构的形成取决于水解速度和Ti/Si原子比,其中CTS-4中的Ti主要以独立的TiO<,2>存在,即主要以六配位八面体形式存在,少量Ti存在于TiO<,2>-SiO<,2>复合结构中,以四配位四面体形式存在。TiO<,2>-SiO<,2>复合氧化物的L酸中心来源于SiO<,2>网架结构中处于缺电子状态的四配位Ti;B酸中心则是由于TiO<,2>-SiO<,2>复合氧化物表面的羟基产生。 表面浸渍磷提高了CTS-4的L酸中心,尤其是强L酸中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具有空间位阻大的硫化物(如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及衍生物)的加氢反应活性;体系法引入磷,降低了复合氧化物的L酸中心,尤其是使得强L酸中心消失,不同程度的增强了B酸中心。因而,不同的磷引入方法可以调变CTS-4载体的B酸与L酸的比例。 以磷改性CTS-4为载体制备了加氢精制催化剂,以锦西重催柴油为反应原料考察了磷对催化剂加氢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表面浸渍磷提高了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活性,尤其是初始加氢脱硫活性;体系法引入磷,对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性能影响不大,甚至有抑制作用,而催化剂的加氢脱氮性能却有一定的提高。
其他文献
本文以醛类(正丁醛、异丁醛、苯甲醛、香兰素等)、酮类(丁酮、环已酮等)和醇类(乙二醇、丙二醇等)为反应原料,以HZSM-5、HY、Hβ、HMCM-22、HMCM-41及改性ZSM-5和Y分子筛为催
质子交换膜(Proton Exchange Membrane,PEM)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的关键构件之一,起到传导质子、分隔燃料和氧化剂的双重功能。商业化的全氟磺酸膜成本过高是阻碍PEMFC
世界各国对柴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峻,降低柴油硫含量、生产出清洁或超清洁柴油是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常规的加氢催化剂难达到深度或超深度
通过构建植被来保护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是科学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消落带水位周期性涨落使得库岸土壤反复经历从“淹没-干旱-淹没”的过程,因此选择能够同时适应水淹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