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肿瘤微环境具有抗肿瘤和抑肿瘤的双重作用,了解肿瘤微环境的具体构成及其在肿瘤侵袭转移中所扮演的角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胰腺导管腺癌(以下简称胰腺癌)是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鉴于胰腺癌间质含量丰富,胰腺癌微环境中肿瘤细胞和细胞间质的“交叉对话”对于转移复发可能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国内外针对胰腺癌微环境的临床研究较少,特别是缺乏按照空间定位系统评价胰腺癌微环境的临床研究。本研究以胰腺癌微环境中常见的炎症反应为切入点,期望对胰腺癌微环境的构成概况及其临床病理意义建立初步认识,为今后更加深入的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首先,将胰腺癌组织标本按解剖部位划分为肿瘤中心区、肿瘤边缘区、癌旁边缘区和癌旁中心区四个部分,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评价其炎细胞浸润数量、纤维化程度、微血管和微淋巴管数量等炎症反应情况,并结合胰腺癌病人的临床病理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评价胰腺癌微环境中炎症反应的临床意义。其次,进一步探讨肥大细胞的区域分布特点,并结合术后随访信息,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评价肥大细胞浸润对胰腺癌病人预后的影响。结果肿瘤边缘区94.4%存在不同程度炎细胞浸润,91.6%存在不同程度纤维化,41.6%存在大量血管增生,74.7%存在少量和中量微淋巴管增生;肿瘤中心区74.2%存在不同程度炎细胞浸润,93.3%存在不同程度纤维化,5.1%存在大量血管增生,52.2%存在少量微淋巴管增生;癌旁边缘区90.4%存在不同程度炎细胞浸润,88.7%存在不同程度纤维化,36.0%存在大量血管增生,69.7%存在少量微淋巴管增生;癌旁中心区86.5%存在不同程度炎细胞浸润,85.4%存在不同程度纤维化,46.6%存在大量血管增生,41.0%存在少量微淋巴管增生。炎细胞浸润类型以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为主,常见肥大细胞和巨噬细胞。统计分析提示肿瘤边缘区炎细胞浸润数量较多、纤维化较轻和微血管数量较多时更肿瘤容易发生微血管侵袭(P<0.0005、P=0.008和P=0.014),而存在少量微淋巴管增生时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大(P=0.010)。癌旁边缘区纤维化较重时则肿瘤直径较小(P=0.003)。进一步分析发现肥大细胞在肿瘤组织边缘区的数量较其它区域明显增多,并且与微血管数量相关(r=0.842,P<0.001;),多因素生存分析提示肿瘤组织边缘区的肥大细胞数量是影响胰腺癌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2.896,P<0.001)。结论胰腺癌组织中肿瘤组织与癌旁组织的交界区域炎症反应最明显;特别是肿瘤组织边缘区的微血管和淋巴管增生对肿瘤进展可能具有促进作用,而癌旁组织边缘区的纤维化对肿瘤进展可能具有限制作用。另外,肿瘤组织边缘区的肥大细胞可能与肿瘤组织中心区以及癌旁组织的肥大细胞具有不同的生物学作用,肿瘤组织边缘区的肥大细胞可能诱导肿瘤相关血管生成,进而促进肿瘤侵袭转移。因此,在研究胰腺癌侵袭转移机制时,肿瘤组织边缘区需要给予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