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卒中后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及其与患者认知、焦虑、抑郁的相关性,为改善卒中预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第一部分: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6.06-2018.06入院的972例既往无癫痫发作的初次发生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住院病历资料及电话随访方法,详细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卒中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心房颤动、血脂情况)、临床特征(卒中严重程度、病灶面积及部位、早期痫性发作、出血转化、卒中亚型)等,按是否发作癫痫分为卒中后癫痫组(PSE组)、非卒中后癫痫组(非PSE组),对比两组资料,采用SPSS19.0进行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因素对卒中后癫痫的影响,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采用前瞻性分析方法,收集2018.04-2018.07神经内科入院的114例既往无癫痫发作的初次发生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符合标准的患者在发病初期、发病6月时进行简易智力状态(MMSE)、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按是否发作癫痫分为卒中后癫痫组(PSE组)、非卒中后癫痫组(非PSE组),对比两组资料,采用SPSS19.0进行独立样本均数的t检验或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第一部分:1、在9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59例出现了卒中后癫痫,913例在自发病至随访结束期间未出现癫痫发作,卒中后癫痈的发病率为6.1%。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既往是否存在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TG、TC、LDL、出血转化、卒中亚型与卒中后癫痫无明显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为年龄、NIHSS评分>14分、大面积梗死、早期痫性发作、累及皮质为卒中后癫痫高危因素。3、59例卒中后癫痫中全面性发作32例(54.2%)、部分性发作27例(45.8%)、发作频率<3次/3月的共计49例(71.2%)、发作频率≥3次/3月 10例(28.8%)。第二部分:1、与非PSE组相比,入院时PSE组MOCA评分、MMSE评分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与入院时比较,发病6月时PSE组与非PSE组MOCA评分、MMSE评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PSE组比较,发病6月时PSE组MOCA评分、MMSE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非PSE组比较,入院时PSE组SAS评分、SDS评分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与入院时比较,发病6月时PSE组与非PSE组SAS评分、SD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PSE组比较,发病6月时PSE组SAS评分、SD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年龄、NIHSS评分>14分、大面积梗死、早期痫性发作、累及皮质为卒中后癫痫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2、性别、既往是否存在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心房颤动史、TG、TC、LDL、缺血性卒中亚型与卒中后癫痫的发作无明显相关性。3、卒中后癫痫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下降存在相关性,且主要表现于卒中后6月时。4、卒中后癫痫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焦虑、抑郁存在相关性,且主要表现于卒中后6月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