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临界病变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体外反搏治疗前后EMPs和sICAM-1的变化及意义

来源 :广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zxzc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冠脉临界病变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体外反搏治疗(EECP)前后血浆中的内皮微粒(EMPs)和血清中的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sICAM-1)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病例自身对照研究方法,选择冠脉临界病变稳定性心绞痛患者(n=12)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行体外反搏治疗1个疗程前后采集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患者血浆中内皮微粒的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的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的水平。结果:冠脉临界病变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行体外反搏治疗1个疗程后,血浆中的内皮微粒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的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在体外反搏治疗期间,患者均无任何不良反应。结论:体外反搏治疗可明显降低冠脉临界病变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内皮微粒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推测体外反搏治疗对冠脉临界病变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内皮功能损伤具有一定修复作用,改善内皮功能。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性小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高血压性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30例,
国家大力发展通信新基站的“新基建”战略规划促使通讯设备设计与研发的大发展,研究基站特别是室外型安装基站散热与优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对通讯基站仿生散热仿真
作为生物体特征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技术具有使用方便、难以仿冒、识别精度高、速度快等特点。而传统的人脸识别系统都是在以PC为基础的平台上进行开发的,这样的系统在使用的场
网络等新媒体的崛起带来了海量信息的同时,也产生了“网络围观”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在时刻都在积极酝酿着的网络围观事件中,其舆情的扩散也逐渐成为需要分析和解读的议题
目的探讨奈达铂化疗联合同期放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晚期宫颈癌治疗的8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3例,采用顺铂化疗联合放疗
<正> 最大限度地满足临床用血,保持最佳库存量,把过期血液报废率降下来,提高血液有效综合利用是血站的主要工作之一。近年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血液最佳库存与选择性献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