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毕晓普诗歌中的“他者”主题研究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ly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丽莎白·毕晓普(Elizabeth Bishop,1911-1979)是美国二十世纪后半叶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曾获普利策奖和国家图书奖等多个国内外重要诗歌奖项,对当代英美诗歌产生了持久的影响。毕晓普一生漂泊的经历和多重的边缘身份,造就了她的边缘化立场。她关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之外的“他者”,描绘了一个充满贫穷、不公、压迫与战争的喧嚣时代以及其中形形色色的边缘人物,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具有广度与多样性的“他者”图谱。  国内外研究资料显示,评论界多从传记研究、主题研究、性别研究和艺术风格等视角考察毕晓普的作品。因其诗歌大多具有自传性质,研究者比较集中地探讨了诗人生平与创作的关系,挖掘其中的宗教观念、创伤主题、自然描写、女性意识、酷儿政治以及错综复杂的艺术手法等。目前,少数研究者关注了毕晓普诗歌中的政治内涵,但比较零散、不成体系,没有对其中的“他者”主题予以探究,也没有系统全面地阐释毕晓普对“他者”形象的多维建构及其意义。  本论文以毕晓普诗歌中的“他者”主题为聚焦点,从诗人的诗歌文本入手,借助马克思主义批评、后殖民批评、女性主义批评以及生态批评中的基本理念,在相关他者理论基础之上,通过阶级、种族、殖民、性别、生态等方面系统梳理毕晓普笔下塑造的层次丰富,意义多元的他者形象,深入分析这些他者产生的历史渊源、在不同语境下的表征、内涵以及他们所体现出的作者的态度与看法;阐释诗人如何将对“他者”问题的关注贯穿于她一生的创作,如何从历史的维度对西方主流话语与各种“他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和思考,如何将政治意识纳入了对美学的追求之中。本论文突破了以往毕晓普研究中未能涉及、突出和深入挖掘的内容,从整体视角考察了“他者”这一主题在毕晓普文本中的呈现。  首先,本论文讨论了毕晓普对阶级他者的书写,阐释了诗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及其对阶级问题的关注。通过分析诗人所勾画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他者的阶级斗争、现代文明所带来的人的异化以及社会底层的各类社会边缘人形象,展现出毕晓普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公的批判、对工业文明的抗议,对遭受歧视、没有话语权、沦为物质性客体存在的边缘他者的深切同情和共鸣。其二,本论文观照了毕晓普对种族他者的描写及其对种族关系和种族政治等问题进行的剖视和反思,并进一步探讨了毕晓普在作品中表现出的种族话语的矛盾性,从而表明,基督教世界观和东方主义造就了西方对他者文化的态度,呈现了广义范围内的历史与社会影响。其三,本论文阐述了毕晓普对殖民地他者问题的思考,解析了她对殖民时期帝国话语的颠覆、讽刺与批判。尤其通过她对巴西这一“殖民地他者”的形象建构,表明了诗人对殖民主义罪恶的强烈谴责,以及对后殖民时代帝国主义经济殖民和霸权行为的本质揭露。其四,本论文着眼于毕晓普笔下的性别他者,分析了诗人在描写女性和同性恋群体以及她们对被边缘化命运的抗争过程中形成的性别政治,挖掘了毕晓普隐含的女权主义批判思想以及她为身份建构作出的努力。最后,本论文探讨了毕晓普的生态意识。通过呈现诗人所见证的自然和动物被人类看作异己和“他者”,受到剥削、压迫和戕害的事实及其对生态与政治关系的思考,展示了她渴望建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和谐关系、尊重生命,善待动物的生态理念,以及诗人所追索的人类在自然体系中的伦理意义。  通过上述论述,本论文认为,毕晓普的诗歌既非远离历史、也非远离政治,而是与她所处时代的政治、社会、历史密切关联,表明了她深广的社会观和政治观。在不同创作时期她描写的社会和政治焦点略有不同,但自始至终她都关注了多元维度的他者并与之产生同情、共鸣与认同。“他者”主题在毕晓普的诗歌中构成了一个具有强大内在张力的主线。破译其诗歌文本对“他者”的编码方式,可以让我们尽可能接近她没有明确说出的政治表达与历史反思。她以近乎白描的方式还原了各种他者群体和实体的现实状况,从深层挖掘了现代社会中各类他者产生和发展的政治与历史根源,展现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对其他弱势群体他者化的结果,描写了话语权缺失的“他者”边缘化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的抗争,批判了主流社会的权威话语和权力意志。与此同时,她为他者弱势群体言说,赋予处于各种权势等级之外的人们以声音,运用这些他者形象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现代工业文明、帝国主义、种族主义以及殖民、性别和生态等问题进行深刻地反思、质疑与诘问,展现出她在艺术与政治的互动上形成的独特美学,表现了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文学伦理价值的坚守。  当今西方主流社会在社会关系、文化、国际事务等方面仍未能从自我中心向他者中心转化,文化霸权仍然存在,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后殖民侵略、环境污染、侵害动物权利等依然盛行,因此本研究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探讨毕晓普在诗歌中所展示的自我与他者之间共存共生的关系,可以启发读者用历史和动态的眼光看待与关注他者,从而能够去承认与接纳他者。  本论文通过将宏观的历史文化研究与作家文本细读紧密结合,展现了毕晓普诗歌中从多种形态、多重属性、不同内涵对“他者”形象的建构,发掘了诗人利用边缘化他者所揭示的深层意义,这对毕晓普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我国对毕晓普的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对毕晓普诗歌中的“他者”主题进行探析,可以为解读毕晓普作品提供一种新的视阈。
其他文献
2014年是杜高杰教授到浙江大学任教60周年。11月26日至12月5日在浙江美术馆举行了“融西于中·杜高杰艺术展”。本次展览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大学、浙江省文化厅、浙
超宽带(UWB)通信是目前无线通信研究的热点,其中脉冲无线电(Impulse Radio,IR)技术采用亚纳秒脉冲信号作为信息传输的载体,数据传输速率大于100Mbps,具有超宽频谱和极低功率
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部分,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一切文化交流中的表象均可在价值观层面找到对应的根源,任何表层文化都无不受着深层文化,即核心价值观的支配。因此,对价值观的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推进,新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学生的学习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新形态一体化教材成为教材建设的新趋势.以“电路基础”课程教材建设为例,阐述了教材建设
期刊
【目的】研究宝鸡市1993~2007年不同干预措施对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变化影响,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制定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的方法
为了提高企业的运输效率,使企业在运输化工产品过程中实现运输价值的最大化.文章结合DB化学公司在化工产品运输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以DB化学公司产品的成品运输为例,编制优化方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对体验式教学的研究在国内外由来已久,但是其所关注的领域在国外主要集中在户外培训领域,在国内主要集中在幼儿教育、中小学政、史、地、语文教育领域。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蓬
“中介语”作为第二外语习得领域的重要理论,已经被英语教师广泛地应用于语言教学当中。而从中介语视角解析译者的翻译活动,目前此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 中介语理论(Interla
画家简介方延年,汉族,1946年生于青海省西宁市。1964年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评审委员,青海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