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分为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文献综述部分:首先对室性早搏的中医认识进行了梳理,包括室性早搏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的传统认识和现代研究;其次整理总结了八位国医大师治疗心悸的学术思想,从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多个角度分析了国医大师的经验特色,以期为临床辨治室性早搏提供参考。临床研究部分:研究一根据室性早搏疗效标准,纳入徐浩教授治疗室性早搏的优效人群及无效人群,通过对两组人群差异性比较,探索徐浩教授治疗室性早搏优效人群的特征,为提高中医辨治室性早搏疗效提供思路;研究二将研究一研究人群中疗效标准判定为显效及有效人群的医案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徐浩教授治疗室性早搏的用药规律。研究一:徐浩教授中医治疗室性早搏优效人群的特征分析目的:通过对徐浩教授中医治疗室性早搏的优效人群与无效人群进行比较分析,探索室性早搏中医治疗优效人群的特征,为提高中医辨治室性早搏疗效提供思路。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自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徐浩教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科门诊运用中医药诊治的室性早搏患者144例。根据接受中药治疗前后24h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数目进行疗效判定,早搏数目减少≥90%为显效,≥50%为有效,<50%为无效。选取治疗显效的31例患者作为室性早搏中医治疗优效人群组,无效的27例患者为室性早搏中医治疗无效人群组。对两组共计58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合并病、中医主症、治疗信息及疾病资料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及合并病优效人群组与无效人群组在性别、年龄方面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合并病中,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仅在冠心病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优效人群组较无效人群组相比合并冠心病者占有更高比例(35.5%vs11.1%),但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未发现其为室性早搏中医治疗优效的影响因素。2.中医主症:优效人群组与无效人群组中医主症以心慌、心前区紧缩感、胸闷、胸痛、气短、乏力、头晕多见,对比后发现,仅气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优效人群组较无效人群组相比气短者所占比例更高(64.5%vs37%),但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未发现其为室性早搏中医治疗优效的影响因素。3.治疗信息:优效人群组与无效人群组在是否接受西医药物或手术治疗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在服药疗程上存在统计学差异,优效人群组在口服中药疗程的平均数、中位数时间均高于无效人群组(P<0.05)。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中,服药疗程是室性早搏中医治疗优效的独立影响因素,服药疗程每增加一个月,中医治疗优效的可能性增加73.8%(P<0.05)。4.疾病资料:根据接受中药治疗前最近一次的24h动态心电图结果对比,优效人群组与无效人群组室性早搏Myerburg形态分级、24h平均心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Yanaga分类有统计学差异(P<0.05)。优效人群组较无效人群组日间型患者所占比例更大(54.8%vs29.6%),无效人群组较优效人群组夜间型患者所占比例更大(29.6%vs6.5%),但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未发现其为室性早搏中医治疗优效的影响因素。5.室性早搏发作特征尽管两组患者在病程分类、诱因(情绪变化、劳累、失眠)、特征(发作时间、情志)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由于发作时间特征的P值=0.058<0.1,故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后发现,发作时间特征是室性早搏中医治疗优效的独立影响因素,午后早搏频发的患者治疗优效是发作无定时患者的4.91倍(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发作时间、服药疗程是中医治疗室性早搏优效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室性早搏发作时间特点,午后频发者较晨起频发、夜间频发、一天中发作不定时者服用中药治疗更容易优效。接受中药治疗的室性早搏患者,服药疗程越长,中医治疗优效的可能性越大。此外,合并冠心病、Yanaga分类的日间型早搏、以气短为主症等均可能是室性早搏中医治疗优效人群的特征,尽管在多因素分析中未达到统计学差异,考虑与样本量不足有关,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研究二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徐浩教授中医治疗室性早搏的诊疗经验目的:通过收集整理徐浩教授中医诊治且疗效判定为显效、有效的室性早搏患者的医案,应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对其进行分析,探索归纳临床用药经验,为中医辨治室性早搏提供参考,也为现代数据挖掘技术进行临床经验总结和传承提供思路和方法。研究方法:收集整理研究一研究人群中疗效判定为显效、有效的室性早搏患者所有诊次且符合纳排标准的医案,对医案数据(四诊信息、中药名称等)进行标准化处理,核实修改确认无误后批量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2.2)中锁定,利用该平台数据挖掘模块进行分析。基于频数统计、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等方法,结合跟师体会,对导师徐浩教授治疗室性早搏辨治思维、用药经验进行总结。结果:本研究纳入徐浩教授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疗效判定为显效的31例患者及有效的86例患者,共计406诊次符合纳排标准的医案资料,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得出排名前10的症状依次为:心慌、眠差、乏力、气短、口干、畏寒、胸闷、心前区紧缩感、头晕、自汗。最常见的舌象为舌胖大、舌淡暗、苔薄白;脉象以细脉、弦脉为主。中医证候以气虚为主兼阳虚或阴虚,内有痰饮、瘀血之象。中药使用频数排名前10的单味药物依次为:炙甘草、党参、桑寄生、郁金、柴胡、远志、枳壳、茯神、黄芪、桂枝。药物属性四气中平性药物使用次数最多,其次为微寒和温性药物;五味属性中甘味药物使用次数最多,其次为苦味、辛味药物;药物的归经中,属于心经的药物使用次数最多,其次为属于肝经、肺经的药物。根据药物之间关联规则分析等方法得出排名前10的常用药物组合依次为:党参—炙甘草、郁金—桑寄生、黄芪—炙甘草、远志—炙甘草、枳壳—柴胡、枳壳—炙甘草、黄芪—党参、桂枝—炙甘草、白芍—炙甘草、桂枝—党参。通过复杂网络分析挖掘出的核心处方药物为:郁金、黄芪、桂枝、远志、党参、茯神、炙甘草、牡蛎、枳壳、桑寄生、白芍、麦冬、柴胡。结论:本研究纳入徐浩教授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疗效判定为显效的31例患者及有效的86例患者,共计406诊次的有效病案资料,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多种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数据挖掘,为总结归纳其用药经验提供了客观数据支持,综合探讨得出以下结论:1.室性早搏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血、阴、阳亏虚,标实则以瘀、热、痰、郁多见。徐浩教授认为,临证时应根据患者主要症状和体征,结合室性早搏发作特征,提取关键病机,分清标本主次,虚实兼顾,方机对应。治疗常以宁心安神为基本治疗方法,常用茯神、远志,在此基础上,虚证多用党参、黄芪、炒白术、寄生以益气健脾、补益肝肾;当归、白芍、麦冬滋阴养血;桂枝、炙甘草通阳复脉;实证常用法半夏、陈皮祛痰;柴胡、枳壳疏肝理气;郁金活血凉血清热。2.通过复杂网络分析得出徐浩教授治疗室性早搏的核心处方由黄芪、郁金、桂枝、牡蛎、茯神、党参、远志、枳壳、炙甘草、桑寄生、白芍、麦冬、柴胡组成。3.本研究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得出结果与临床跟师体会基本一致,使零散的中医辨治经验更加条理、系统,通过专家的反馈补充,人机结合不断完善,可望成为中医经验传承的有效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