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是分布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具有独特水文、土壤、植被与生物特征的生态系统,湿地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蓄洪防旱、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净化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等方而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自然之肾”之称。本文通过对盘锦双台子河口湿地芦苇生产区4年的试验,围绕芦苇与水的关系,研究芦苇充分灌溉、非充分灌溉、微咸水灌溉、含氮污水灌溉模式下,对芦苇生长的影响,揭示不同灌溉模式下芦苇生长特征,力求改变现阶段芦苇传统的大水漫灌生产模式,向芦苇节水灌溉生产转变。对节约湿地生态用水具有重要意义。1.对控制性间歇灌溉模式下芦苇节水潜力分析表明:在充分灌溉和节水灌溉模式下,芦苇生理需水的减少没有显著变化,控制苇田土壤表层的水分变化情况对影响芦苇棵间蒸发效果明显。苇田水分渗漏是失水的主要途径,减少苇田水分渗漏具有明显的节水效果。试验采取的间歇灌溉可以获得较高的水分利用率,芦苇在产量没有明显减产的情况下显著的减少了用水量。2.对不同晒田程度对芦苇生长特征表明:芦苇泡田时间过长,抑制芦苇出芽,而出芽率是提高芦苇产量的一项重要指标。芦苇是喜湿植物,常年在无水层或干燥的地方生存,晒田时间过长,会降低土壤中水分含量,不足以满足芦苇的生长需要。浅湿干灌溉恰好能为芦苇创造这种适宜的土壤水分状况,改变和协调了芦苇生长土壤的水分能量状态。3.对芦苇水分生产函数的试验表明,作物水分生产函数适用对湿地芦苇产量的估算和最优水量分配灌溉模式,芦苇静态水分生产函数模型为:4.依据旱作物动态产量模型,运用分阶段线性函数形式构造了水分亏缺影响函数并对参数进行了拟合,建立了盘锦双台子河口湿地芦苇生产区芦苇水分生产函数动态产量模型。5.浅层地下水埋深有促进芦苇芽期分蘖的作用,浅层地下水位也同样促进了芦苇苗期的植株生长,但随着水位的逐渐下降,芦苇植株也呈现下降的趋势,可见,适度的控水可以有效地促进芦苇植株生长,而水位的加深明显抑制了芦苇茎秆的伸长。6.分析了芦苇在不同灌溉水盐度、水层深度条件下芦苇主要生物量(株高,基茎粗)和产量之间的差异。在不对芦苇地上生物量造成不良影响的前提下,可以考虑用含盐量范围在0.3%~0.6%的微咸水进行灌溉生产。研究发现芦苇适宜水深范围应为20cm~25cm。用含盐在范围0.3%~0.9%,保持水层深度范围在20cm~25cm的咸水灌溉模式可以达到芦苇节水,增产的目的。7.不同浓度氮溶液灌溉处理的芦苇,株高随着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而且增加趋势基本相似。氮溶液的浓度因素能够影响芦苇的株高。不同浓度灌溉处理的芦苇,叶面积的累计过程基本一致,不同浓度溶液灌溉处理的芦苇,茎粗随着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且在整个生育期内都呈增长趋势,前期生长速度较快,后期增长缓慢,渐渐趋于平缓。不同浓度溶液灌溉对芦苇茎粗的影响并没有产生显著差异;在生殖生长后期,高浓度灌溉对芦苇茎粗的增加有影响作用。在整个生育期内,5-8月份增长快速,9-10月份增长缓慢。高浓度的污水灌溉能够抑制芦苇穗和茎的生长,促进叶片的生长。7月份芦苇叶和茎中的氮素部分向穗中转移,在10月份芦苇成熟期,芦苇植株地上部分氮素会向地下部分转移,以供给芦苇第二年的发芽对氮素的需求。污水灌溉能够提高芦苇的单株产量。最能发挥其生长效应的是Ⅰ处理(20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