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注释致病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u5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oryzaepathovaroryzicola,简称Xoc)是水稻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引发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可造成严重的水稻减产。但目前国内对Xoc的分子致病机理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系统地研究该致病菌各基因,尤其是致病相关基因及其功能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研究结合文献中黄单胞茵属中已经报道的致病基因以及生物学的分析,12个ORF被挑选作为候选基因,运用整合突变的方法构建候选基因的突变体,对突变体的致病力以及其他各种生理生化表型进行检测和分析。实验结果显示ORFXOC1701、XOC1702、XOC3174、XOC3176、XOC3508、XOC4127和XOC4138的整合突变体完全没有致病力,ORFXOC2151、XOC2152、XOC3721的整合突变体致病力有所降低,ORFXOC1167和XOC3394的整合突变体致病力没有变化。ORFXOC1701、XOC1702、XOC2151和XOC2152的整合突变体游动性和胞外多糖明显降低,其他的没有显著变化。ORFXOC3508的整合突变体分泌胞外蛋白酶的能力显著降低。ORFXOC3174、XOC3176XOC4127和XOC4138的整合突变体在非寄主蓖麻上的过敏反应完全丧失。由于时间原因,本研究只对ORFXOC2152进行了重点研究,根据基因组注释和结构域分析,XOC2152编码一个双组份调节系统的响应调控蛋白。其突变体对重金属、渗透压、蛋白变性剂和H2O2的耐受性降低,在寄主水稻中的致病性显著降低,游动性和胞外多糖分泌能力也明显降低。本研究对其突变体进行了反式功能互补,其表型变化基本都能得到恢复。
其他文献
在原材料易得、反应易于控制的条件下合成高分子量的聚酯酰胺,是研究可作为生物可降解聚酯酰胺的首要步骤.提高聚酯酰胺强度同时保持或提高其降解性能是一大难点.本文工作围
MicroRNA是一类内源性小分子单链RNA,长度通常为21-22个核苷酸,通常能够通过与靶基因mRNA的3端非编码区(3UTR)发生碱基配对,引起靶基因mRNA的降解或者抑制其翻译,从而起到基因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