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起源于17世纪的“杂合”一词最早被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后来扩散到社会科学领域,如文学,语言学,文化等。霍米巴巴把此词引用到文化领域后,“杂合”成为了后殖民批评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此论文深入地比较分析了归化和异化的特点,从而得出归化和异化根据翻译目的和读者等的不同,各有一定的优缺点。而通过使用杂化策略,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和语言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留。在后殖民语境中,这就为弱势文化提供了保护。通过杂化策略,弱势文化也能对强势文化产生一定影响,并引起强势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关注。
本论文旨在探索林语堂《老子的智慧》一书中其英译《道德经》的杂化翻译策略。论文以后殖民翻译理论为理论基础,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进行举例分析,阐释了翻译中的杂合现象以及杂化策略,并分析了杂化策略在英译道德经中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