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语言现象,反语无处不在。千百年来,修辞学家们一直致力于从各个层面对反语进行细致的描写性亦或规定性的研究,为人们较好的理解和使用反语修辞格提供了有益的指导;现代语言学流派林立,语言学家、尤其是语用及认知语言学家对反语提出不同的解释方案,都有一定的解释力和覆盖面。学者们发现,反语最令人费解之处在于:为什么可以正话反说或者反话正说,且较容易被听话人理解呢?反语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认知机制呢?在层出不穷的反语理论中,我们发现对反语心理机制的探索已崭露头角,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广为接受的理论来解释这个问题。鉴于此,本文作者希望可以从认知角度出发,对反语的内在机制做一尝试性的探索。这一探索的关键问题是:反语的认知机制是什么?其中包含两个相关的小问题:1.说话人是如何运用反语来表达其自主意向内容的?2.听话人是怎样推导出反语的真正隐含意义的?本研究的理论目标是试图为反语这一“看似行不通,实则行得通”的语言表达方式提供一个简单自然,贴近我们的语感,且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及可操作性的解释机制。我们的语料来自于英汉文学作品及日常会话,并在所搜集的语料基础上采取了定性分析和溯因推理的方法。这一尝试的理论源泉是徐盛桓先生提出的“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假说。该假说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其中的话语生成“自主-依存分析框架”和话语理解“显性表述-隐性表述推理框架”及贯穿其中的意向性解释,将作为一个有机的理论框架应用于本文对反语生成及理解机制的探讨。我们发现,心理模型中的相邻连续统是反语生成/理解过程中的认知中介,并围绕这一核心,从“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假说中提取出反语个案研究的四条指导方针如下:1.反语的生成和理解不是在词汇层面和语义层面上分别来分析的。2.理解过程中所把握到的意义是由以下三个因素整合而成的特殊的意义:语言表达式,说话人的态度和反语发生的语境。3.反语的使用实际上是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中,说话人运用相邻连续统把他的自主意向内容生成为一个具体化表达的结果。4.反语的使用同时也是听话人运用分析性思维把反语表达式所包含的具体化的意义进行解构,以便在相邻连续统中追溯说话人的自主意向内容的结果,而反语表达式即依存于这个内容。下面用图示简略分析反语的认知机制。假设说话人的反语表达为“F is clever.”其生成过程如下:来看相邻连续统是如何在反语生成过程中充当中介的: (/CONF:/表示来自语境F的限制)同样的机制可以应用到反语理解的过程中,但与上图的推衍方向相反。本文从心理实在性出发,希望可以为反语的生成和理解建构一个行得通的认知机制。这一探索遵循如下认知原则:语言及语言运用中所体现的认知原则与人们的一般认知能力没有本质区别。我们期待这一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理解和使用反语,并将在后续研究中修葺和完善反语的认知机制,同时希望可以抛转引玉,激发人们对修辞格认知机理研究的更多关注和兴趣,促进修辞研究的新发展甚至突破。本文设计从面到点、层层深入的布局,分为六部分,力图清楚地解释问题并产生有一定新意的发现。下面对各部分内容做一简单介绍。第一章,引言。全文所涉及的有关反语的内容在本章都会提及并做简略说明;另外,阐明本文的研究对象、目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文献综述。对过去二十多年来最有影响力的反语理论做概括性回顾和评析,并针对它们未解决或者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提出本论文的几个主要研究问题。即:为什么听话人需要反方向理解反语?为什么听话人能够且说话人相信听话人能够正确推导出反语的真正隐含意义,即有什么认知机制在起作用而使反语得到正确理解?同时,促使说话人讲反语的动机即反语产生的认知机制是什么?第三章,理论框架。集中介绍了本文的理论背景认知语言学及其所包含的格式塔理论、心理模型理论、意向性理论,并对基于以上各理论建立的“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假说做详细阐释,为反语这一语言表达方式的研究提供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本章末尾,我们提出反语个案研究的四条指导方针。第四章,反语概念的进一步界定。在“认知连续统”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对反语定义、分类、功能的考察,及对反语的两个前提条件和两个特性的剖析,试图澄清认识上的误区,加深对反语概念的理解,并为构建反语心理机制做出铺垫。第五章,反语生成和理解的认知机制。推导出反语之所以能够被理解是因为在心理模型中,可以截取一个恰当的相关范畴的“正-反相邻连续统”,进而构建了反语生成和理解的心理机制流程图。在反语生成阶段,在意向性的驱使下,说话人的自主意图可以通过从连续统的一端到另一端的投射,表达为相对应的依存表述,即显性表述。而在反语理解阶段,听话人以这一显性表述为出发点,在体现意向性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的约束下,进行下向因果力的溯因推理,在心理模型中找到一个恰当的有关某一范畴的“正-反相邻连续统”,并判定隐性表述(即反语的真正意义)位于与显性表述相对的连续统的另一端或接近另一端的区域;进而把隐性表述和显性表述结合起来理解,破解整个话语的意义及说话人意欲传达的态度。第六章,结论。总结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并指出其应用价值﹑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