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通过计划生育政策强制性地控制了人口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口的增长速度,使我国经济得到了持久性发展,但是与此同时由于某些不可抵御的风险而产生了一批失独家庭,他们面临着身心悲痛受创、经济条件困难、缺乏社会保障、社会关系破碎等物质和精神上的困境。除了政府部门的经济补偿和法律保障外,社会工作也从精神文化、社会融入等方面对失独群体提供了专业的社会服务。笔者发现,社工在项目服务实践中通常采用建立“失独自组织”这样的志愿团体来间接地服务失独群体,有些失独自组织夭折于项目中,而有些失独自组织却能够成功组建,成为一股不可或缺的自助互助力量,为失独群体改善现有状况、建立支持网络、融入社区空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此,本文通过对上海市三个失独服务项目的研究,发现三个项目都在服务失独群体时组建了失独自组织,但是各个自组织的形成过程、现有状态以及实践成效各不相同。由此激发笔者关注的核心问题在于:不同特征、不同条件下的失独自组织是如何生长的?社会工作针对该特殊群体采取的本土化、恰适性策略是什么?为此,本文以社会资本理论为基础,从“信任认可”、“支持网络”和“长效机制”三个维度深入探究A、B、C三个地区的项目中失独自组织的生成逻辑,并归纳为三种模式:低信任认可、低支持网络、低长效机制的过度自主型,高信任认可、中支持网络、中长效机制的熟人信赖型,高信任认可、高支持网络、高长效机制的专业引导型。同时,将社会工作介入失独自组织的动态过程加以展现。通过对三个案例的梳理与分析,笔者发现了社会工作介入失独自组织的三大本土策略:一是身份标识重构,即打破差序型求助格局,建立持久性信任关系;二是同质群体互助,即突破家中心文化背景,搭建互惠型支持网络;三是核心骨干培育,即整合能动性资源力量,构建长效性规范机制。最后,通过对三个地区失独自组织成立的过程和社会工作介入的行动策略进行比较分析,笔者进一步对失独群体的本土服务模式进行反思,同时,从政府部门、社会工作和失独自组织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