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小学生学校适应性问题研究——基于陕西省某地区的调查

来源 :天津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stdzi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农村学龄儿童日益减少,出现小学生源不足的现象,与此同时,农村小学布局分散、规模小、办学质量低等问题日益突出。随着新一轮小学布局的调整,农村各地广泛开展学校的撤并,为了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享有,确保每个儿童都能上学,成立寄宿制小学显得尤为必要。农村寄宿制小学在学校管理、师生交往、同伴关系以及提高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都发挥了它的优势,但也普遍存在基本生活设施不到位、师资力量不足、寄宿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等弊端。因此,本研究基于农村寄宿小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的现状,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影响农村寄宿小学生学校适应状况的因素,并从政策、学校、家庭以及寄宿小学生自身等几个角度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本研究以陕西省的一个地区作为调查地点,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调查问卷、访谈提纲以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该地区寄宿小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进行了调查。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相关研究、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对象、研究工具与方法、研究过程、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研究的创新性;第二章是寄宿小学生学校适应状况的实证研究,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第三章是寄宿小学生学校适应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指出了影响寄宿小学生学校适应性的主要因素;第四章是提高农村寄宿小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对策及建议。最后是结语,主要包括本研究的主要结论、研究的局限性以及研究展望。
其他文献
在高度现代性的社会之中,个体日益从传统中“溢出”,并通过自我的反思性逐步地习得规则和资源的应用,两性间的互动方式也因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和更新。在此语境下,女大学生由
作为两性关系中的“半边天”,妇女地位的高低已然成为判断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由于近20年来壮族农村大量男性为主的劳动力大量外迁,妇女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前所未有
【目的】综合评价我国儿童保健工作质量,为儿童保健工作决策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997—2009年儿童保健工作质量相关指标(低出生体重儿比例、围产儿死亡率、新生儿破伤风发
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证明了中国社会转型的成功,再一次印证着市场的力量,使人们更加确信中国的奇迹是市场化改革的奇迹。但是,把转型的成功仅归功于市场有失偏颇,中国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电网是关系国计民生、支撑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电力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在保障优质电力供应和服务的同时热心环保和社会事业,对提高社会整体生活水平具有重大意义。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