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节水对化解中国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危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农业节水已从仅强调技术节水转移到了技术节水与制度节水齐头并举的发展格局。其中,征收农业水费是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农业节水的重要经济制度之一。但不争的事实是,很多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农民支付意愿较低且支付率不高的困境。这一现象在中国则尤为突出与特别,2006年国家全面完成农村税费改革,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农业补贴力度,在这之后农民农业水费支付遭遇了更大困境。这突出体现在农业税取消以后,农民水费支付率骤然降低,农民支付意愿下降。近年来农民对农业水费的抵触、拒缴心理依然明显,并且还带有不满、抱怨或生气等消极情绪等(本文将其称为农民农业水费异象支付行为)。但考虑到农民人均收入逐渐提高,农业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农民负担不断降低,农业水价较低等因素,农民这一行为现象着实令人费解。目前,农业水费已成为农村唯一带有行政性质的收费项目,农民对农业水费的支付行为和态度已成为当前阻碍农村工作顺利开展的难题之一。同时,这也是正在大面积推广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现有研究并未对这一行为现象进行专门的系统研究,一些零散研究也未全面和深入的解释其原因。本文致力于从心理决策机理出发,以行为经济学中融合了经济决策与心理学的心理账户理论对农民这一经济决策行为进行系统和深入的剖析,并提供原因解释、数据验证和解决方案。本文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阐明农民农业水费支付的内在心理决策机理,从微观决策心理角度对农民这一行为现象做出解释与数据验证;二是从农民心理决策视角找出改进该行为的解决方案,并提供数据验证,以期为正在大面积推广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供一个基于农民心理决策视角的研究与决策参考。基于上述目标,本文的核心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解释与论证篇,即本文的第三至第六章。结合样本区的调研数据,利用卡方检验和因子分析检验心理账户在农民群体中的存在性与结构性。然后进一步利用调研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对比分析和文献分析等方法,对农业水费在心理账户的分类编辑和心理预算这两个决策阶段中的决策机理进行详细分析,阐明农民农业水费异象支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并提出研究推论。然后,继续利用样本区调研数据,运用统计分析、Logistic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对上面提出的农民农业水费心理决策结果的推论进行数据验证和分析。第二部分:策略篇,主要为本文的第七章。借鉴心理账户理论的相关规则(非替代性与享乐编辑规则),设计出针对农民这一行为改进的策略方案,对其进行实验与数据验证,并给出相应的实施方案。全文分析用到的数据主要来自四川省20个县区中33个灌区农民的调研或实验数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农民农业水费异象支付行为的心理原因。研究认为,农业水费在农民支付决策过程中会依次经历心理账户的分类编辑和心理预算这两个心理阶段的心理决策。在分类编辑阶段中,农民可能会潜在的形成三个与农业水费相关的心理账户:一是联结农业水费与农村税费的心理账户,即JRA心理账户(Joint Rural Tax and Fees-Agricultural Water Fee Mental Accounting);二是联结农业水费与农业补贴的心理账户,即 JAA 心理账户(Joint Agricultural Subsidies-Agricultural Water Fee Mental Accounting);三是单独的农业水费心理账户,即SAWF心理账户(Single Agricultural Water Fee Mental Accounting)。农业水费在经过这三个心理账户的心理预算后,均可能会导致农民对农业水费形成一个较低的心理参照点。这是到目前为止农民农业水费支付意愿不高,抵触心理较为明显的重要心理原因。同时,农业水费在JRA心理账户的心理决策还解释了 2006年农村税费改革完成以后,农业水费收取率突然骤降和农民支付意愿降低的心理原因。另外,JRA心理账户在心理预算中,还可能会使得农民形成农业水费也能享受与农村税费同等待遇(即取消农业水费)的潜在期望,但这个期望与现实不符,因而农民出现了不满、抱怨或生气等消极支付情绪。农业水费在JAA心理账户的心理决策则解释了到目前为止农民农业水费支付意愿不高,抵触心理较为明显的心理原因。另外,农业在JAA心理账户的心理预算中,还可能会使得农民形成了农业水费也能与农业补贴享受同等待遇(即补贴农业水费)的潜在期望,但这个期望与现实不符,因而农民出现了不满、抱怨或生气等消极支付情绪。农业水费在这三个心理账户中的心理决策机理可以总结为如图5-1所示的模型,其解释了农民农业水费异象支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这些心理账户不仅以自变量的形式发挥作用,而且还与外界环境变量(农村税费取消与农业补贴)互动,并以心理中介变量的形式发挥作用。同时,目前诱发农民农业水费异象支付行为的主要外界原因与政府及政府相关政策紧密相关。(2)农民农业水费心理决策结果的实证检验。样本区的统计数据分析表明,大多数农民(92.06%)的农业水费支付心理参照点低于现实情形,这进一步以实证数据论证了农民农业水费异象支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这是因为支付意愿表征了人们的心理参照点,当心理参照点低于现实情形时,其就可能出现拒付或抵触等行为。同时,在不愿意支付农业水费的原因中,与政府政策相关的因素占比高达93.73%,这进一步证实了政府与政府相关政策可能是农民农业水费异象支付行为诱发的主要外界因素。样本区的数据回归分析则表明,农民的一些个人特征与经济特征变量等非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农业水费的支付决策。例如教育水平与水稻收入有正向影响,家庭开支有负向影响,女性的水费支付意愿倾向比男性好等。另外,这些影响因素与农民支付心理参照点还具有动态变化关系。(3)农民农业水费异象支付行为的改进方案。研究认为,可采用近年来行为经济学提出的轻推思想,并以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和心理账户的享乐编辑规则设计出得失兼具的选择框架来改进这一行为,如通过提高水价和增加收入这两个选择框架方案的综合配套来解决。但是收入增加方案需满足的条件是:采用补贴这一转移性方式,与农业水资源紧密相关,并由国家层面专门设立等。同时,两方案在配套时也有特定的实施要求,这包括两者间分离实施的时间跨度与先后顺序、相对大小关系、实施的方式与频率等,且这些因素对两个方案配套实施的效果尤为重要。两方案在实施时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需以反享乐编辑规则对农民进行反向激励。这些方案的具体实施措施大致如下:①收入方案可将现行补贴由暗补方式改革为直接补贴农民的明补方式,但该补贴项目需与农业水资源紧密相关,并由国家层面专门设立。例如,可将该收入项目设定为国家专门设立的直接补贴农民的农业水费补贴项目。②两个方案应该分离实施,而不是同时进行,但两者分离实施的时间跨度不应过大。另外,应当先提高水价激发其损失心理,再实施补贴。③农业水价的提升幅度与补贴幅度均不能过大。补贴幅度可稍大于或等于水价的提升幅度。从近年来我国财政用于农业补贴的情况来看,本文设计的农业水费补贴方案是可行的。④现有的一年一收的水费收取频率过低,在本文提出的选择框架条件下,可适当增加现有农业水费的收取频率,但考虑到水费收取的交易成本问题,收取频率不能过大。⑤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两个方案均应采取实际货币交易的方式。即使补贴难以采用实际货币,水费收取也应沿用实际货币,并提供清晰票据或电子讯息告知农民。⑥应减少政府性单位(例如乡政府、水管单位等)收费的比例,增加非行政性单位(如农民用水者协会)收费的比例。还应缩短现行收费与用水的时间间隔,将两者间目前的时间跨度(一到三个季度)改革成为同时进行,也应将先用后付的方式改革成为即用即付。改善农民的收入结构,尤其是与农业种植相关的收入,这也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农民农业水费支付行为。同时,应加大宣传力度,更正和提高农民对农业水费缴纳的本质性与重要性的认知。⑦上述方案仅适用于采取终端农业水价的地区。因此,在现有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加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力度和范围,扩大终端农业水价的实施区域。(4)惠及主体的政策可能会导致主体对后续政策执行产生心理负外部性。长期来看,这种心理负外部性对农民或其它民众履行后续的相关义务是负面的。因此,不论是政策制定,还是农业水费改革,注重遵循受体对政策的心理响应机理至关重要。(5)我国民众的素质总体不高,非理性行为表现尤为突出,今后应尤其加大行为经济学相关理论在农民群体、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行为中的研究与运用。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本文将行为经济学相关理论运用于农民决策行为的心理发生机理分析,拓展了现有研究关于行为经济学在农业经济领域的研究视角与范式,也为农民行为研究提供了 一个来自心理决策的新证据和决策参考。(2)本文将行为经济学相关理论用于资源经济(尤其是水资源)领域研究,也为国内行为经济或资源经济领域研究提供了一个行为决策心理与资源经济交叉研究的新视角与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