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赫金以复调(对话)理论、狂欢理论闻名于世,实际上他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远超于此,其外位性理论、“未完成”理论、超语言学等理论也蕴含了非常深刻的思想。尽管巴赫金的研究兴趣和重心在其学术生涯的各个时期有一定的变动,但有其中一直贯穿着一个不变的主线,那就是蕴含于其哲理沉思中的主体间性思维。可以说,正是对主体间平等对话的不懈追求,将其所提出的诸多理论命题在深层结构内统摄起来。若要深化对巴赫金理论体系的探究,就需要在主体间性的视域内思考和评价巴赫金对哲学、美学、文化学等领域做出的划时代的贡献。 与胡塞尔、海德格尔等学者相比,巴赫金主体间性美学思想拥有其独特性。一方面,在表现形态上,巴赫金秉承了哲学与文学著作相互交融的俄罗斯文化传统。虽然德国哲学对巴赫金影响至深,但与德国学者喜好从自己的哲学体系推演出其美学、文艺学思想不同,巴赫金是以其对文艺创作的领悟和阐述,来推导和建构其美学、哲学理论的。另一方面,巴赫金建构其主体间性美学思想,既是对自己的研究对象本身进行理论思辨,也是他对自己所处时代面临的重大学术问题的思考和回应。巴赫金思想的发生、发展和深化,是在一个特殊时代背景进行的,期间俄罗斯发生了两次文化大变动:第一是俄罗斯文化“白银时代”的繁荣在外力作用下逐渐走向衰败;第二是苏联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历史性登场,其后却在斯大林时代“极左”思潮中逐渐僵化和独白化。这两次大变动的强烈对比交错在一起,对巴赫金的哲学思考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脱离这两次文化大变动来研究巴赫金的理论,就无法真正深刻地理解、体味为何他会如此专注于追求异质共存、平等自由的对话文化,反对唯我独尊、单调乏味的独白文化。 本文避免孤立地研究巴赫金提出的理论概念,而力图将他的主体间性美学思想的产生、发展的历程,置入俄罗斯-苏联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中来考察,既考虑巴赫金理论的内部发展规律,又不脱离对之影响笃深的外部时代环境,以真切展现其思考的原创性、独特性和卓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