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污染状况日益加剧,导致海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下降,对人类健康带来威胁。海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快速有效的对海产品中污染物进行监测和控制成为研究的热点。对海产品进行安全评价时,主要通过化学和生物分析的手段了解产品中有害成分的含量,参照国家或国际安全卫生标准评价该类产品是否存在安全。目前国家标准限定的危害因子较多,不同地域、不同品种鱼的危害因素也不尽相同,逐项检测不仅造成工作效率的下降,同时造成检测成本的提高。因此,针对不同品种、不同地域的鱼类原料产品,筛选影响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性指标,确定提取制约产品质量的关键性参数,建立其有效的评价技术进而提高评价效率。要想从众多污染物中找出需要优先监控的污染物我们就必须制定相应的筛选原则,对污染物进行评价分级,从中筛选出等级高的污染物作为优先监控的对象,并生成一份名单,名单中的污染物即为“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s,POPs)。目前,我国并未建立一套可以利用的方案。通过对国外筛选方法的分析发现,评价目的和筛查标准的不同,导致筛查体系之间区别较大,但大体框架相同,主要包括:建立污染物名单数据库→确定筛查标准→赋值计算→进行优先排序。本文以黄渤海海域鱼体内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为筛选对象,进行筛选研究。筛选过程的主要步骤:评价因子的确定、优先监控污染物的甄别和优先监控污染物的筛选。本研究主要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对污染物进行筛选和评价分析,首先通过大量文献检索获得海产鱼类中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的危害、污染现状、限量标准等资料,甄别出需要优先监控的污染物种类;确定评价因子及其权重,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需要优先进行监控的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种类,并对其进行优先排序。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重金属的评价因子包括超标率、污染指数、毒性效应和生物富集因子,综合评价后筛选结果显示:(1)黄渤海海域鱼体内重金属的甄别结果为:Cd、Hg、As、Cr、Pb;(2)黄渤海海域鱼体内优先监控重金属的顺序为:Cd>Hg>As*>Cr>Pb;(3)不同鱼体内优先监控重金属:鲻鱼和小黄花体内的5种重金属均不属于优先监控范围,舌鳎、蓝点马鲛体内的Cd和矛尾复鰕虎鱼体内的As*属于优先监控的污染物。黄渤海海域鱼体内重金属检测结果:舌鳎和蓝点马鲛体内Cd属于优先监控的目标、矛尾复鰕虎鱼体内的Cr综合评价结果比历史综合评价值低,但在后期需加强监控、5种鱼体内的Asi均不属于优先监控的范围。2.本文在黄渤海沿岸8个采样点采集具有代表性的5个鱼类品种,共40个样品,测试了样品中5种重金属的含量,对比测试和重金属筛选结果发现,测试结果与筛选结果基本一致,表明筛选方法是可靠的。根据优先监控重金属的筛选过程中使用的污染物种类、污染物浓度、生物富集因子等参数,设计制作了优先监控重金属筛选软件。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毒性机理及环境危害方面,因此甄别时的依据是国内外污染物的黑名单:环保部化学品登记中心的《中国现有化学物质名录2013版》、农业部公布的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农药名单(2011)、《斯德哥尔摩公约(2009修订版)》等。甄别评价因子权重分别为:污染物是否禁用;是否属于斯德哥尔摩公约;是否属于中国优先控制污染物名单;是否属于夏普芒筛选出的生物体内易富集的有机污染物;是否属于中国近海岸污染物名单,最终根据分数的高低得出初筛名单。综合评价因子及其权重:文献检索情况、毒性效应、生物富集因子、环境中的检出情况。综合评价结果为:(1)鱼体内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甄别结果为:多氯联苯、DDT、艾氏剂、狄氏剂、六氯苯(HCB)、六六六、氯丹、七氯、氯苯、毒杀芬、苯、五氯酚、苯并(k)荧蒽、苯并(a)芘、荀并(1,2,3-cd)芘、苯并(ghi)芘、萘、苯并(b)荧蒽、异狄氏剂、苯胺、TCDD、硝基苯;(2)鱼体内优先监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六氯苯、七氯、六六六、DDT、多氯联苯、氯丹、二恶英、PBDEs。本文对海产鱼类所受污染物种类进行甄别、筛选,并对不同海域、不同品种鱼体内的危害情况进行分级、评价,以期为我国海产鱼类的质量安全监管、保障消费者食用安全和促进渔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对提高我国鱼类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证居民饮食安全,提高我国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等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