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市场无界化、社会信息化多重格局下,环境保护、人口资源、交通运输、地区安全稳定等区域管理议题纷至沓来。这些管理议题涵盖了地方政治、经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市场无界化、社会信息化多重格局下,环境保护、人口资源、交通运输、地区安全稳定等区域管理议题纷至沓来。这些管理议题涵盖了地方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与空间系统,远远超出了单边行政的能力限度,面对日益增多的跨行政区环境污染事故,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边界的管理方式捉襟见肘,地方政府的理性需求导致区域环境生态恶化的非理性结果,尤其是流域这种复杂的公共安全问题,徐州黄河故道流域是江苏省委、省政府重点扶贫开发区,是苏北地区发展的“贫困带”,也是徐州市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该流域内分布着一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和多个省级工业园区。因此如何建立徐州黄河故道流域协作治理关系以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地方政府间通过怎样的形式和措施组成有效的跨区域协作模式,是地方政府面临的现实问题。本研究立足于徐州黄河故道的实践,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建构一个分析框架来解释和分析徐州黄河故道治理问题。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和实地调研法,围绕没有隶属关系的横向地方政府间为什么需要协作治理区域环境,如何避免政策执行不力、整合无效和合作破局,以及如何使横向地方政府间相互对话,彼此让步与充分协作等核心议题进行了探讨。在系统总结和梳理徐州黄河故道地方政府协作的政策演进机制基础上,从行为主体间的理念差异、行为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协作治理制度缺失以及资源和权力分配的碎片化四个维度展现了跨区域流域协作治理中的困境,并讨论了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进而提出跨区域流域治理中地方政府协作的整体性策略。本文的主要创新工作有以下三点:在理论依据上,以协同治理理论、网络化治理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为分析工具,深入分析了徐州黄河故道流域地方政府协作治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存在问题的成因;在研究内容上,分析了徐州黄河故道流域地方政府协作治理机制的构成要素,提出了改善跨区域流域协作治理的对策;在实践策略上,通过徐州黄河故道流域地方政府协作治理机制的研究,对作为流域治理主体政府在流域治理中的行为进行了深入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流域治理产生困境的原因,对我国政府解决诸如跨区域流域这类问题提供政策参考。
其他文献
随着国际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投资活动的愈加活跃,投资者与东道国间的投资争端数量也日益增加,国际投资领域的投资争端解决规则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国BIT范本作为引领国际投资新发展的代表,针对国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多次修改其实质内容及投资争端解决规则,最终在2004年BIT范本的基础上形成了程序比较完善,规则导向也非常明显的2012年BIT范本。在当下BIT缔结的火热期,我国也顺应国际投资领域争端解决
目的探析下肢多发性骨折患者采取急诊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到该院治疗的下肢多发性骨折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成对照
在导弹发射试验过程中,需要有效地收集各类数据信息,并根据回收的试验数据对导弹的功能进行修改和完善。为了实现对导弹的飞行状态及外部场景进行实时地记录,本文设计了一个
背景与目的:种植体周围炎和种植体周围黏膜炎作为一种常见的种植并发症,已备受临床医生关注。众所周知,导致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的始动因素是种植体颈部菌斑生物膜的积聚。因此,如何有效的清除和控制菌斑则是治疗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多种研究表明D型氨基酸(右旋氨基酸)在抑菌和破坏生物膜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潜力,有望应用于控制生物膜的感染。本课题为国家自然基金中的部分研究内容,课题组前期实验已证实特定浓度(50-150m
位于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与北天山北麓、博格达山的盆-山结合部位的煤矿主要发育有下—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和八道湾组低变质烟煤。区内诸多矿井(区)煤岩层、井下水、采空区及出露
介绍了一圆形混凝土水池工程和—矩形玻璃熔池工程出现裂缝的实际情况,对开裂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系统的分析,得出结构开裂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处理办法及预防措施。对指导薄壁长
片上螺旋电感由于其低成本和易集成的特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射频集成电路中,例如低噪声放大器、混频器、压控振荡器以及匹配网络等。然而,随着5G通信技术的出现,传统的金属螺旋电感已经无法满足器件在高频工作状态下的性能要求。因此,将新型纳米材料与传统无源器件相结合可以为高频化、小型化、高可靠性的集成电路制造带来转机,而石墨烯由于其优异的特性有望取代传统金属成为下一代基础电子材料。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石墨
再也不能说零售没有新旧之分的话了。因为事实用很明显的分界线告诉我们,的确有新旧之分。一边是盒马鲜生们,一边是超级物种们。一边来自虚拟空间,猫呀狗呀河马呀还有牛、猴
汽车零部件的密封性是衡量汽车质量的硬性标准,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和设备生产厂商都对气密性检测技术投入了大量的研发工作。本文对汽车零部件气密性检测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