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媒介话语看10年间中国妇女身份的变迁

来源 :天津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caonimaba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中国女性形象已经从家庭中的妻子、母亲的形象转变为活跃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女知识分子,女政治家,女企业家等形象。展示中国女性形象的方式也有了巨大的变化:过去,中国女性形象或身份更多地被创建于文学作品中,在现如今电子信息化时代,中国女性身份被反映在不同的媒介报道中。由此,关于中国女性身份建构的研究从对文学文本的研究扩展到对媒介报道的研究。尽管关于中国女性身份建构的研究发生巨大转变,但大多数中国研究者探究如何在文学文本中塑造中国女性形象,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媒介话语对中国女性身份建构的研究。为了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将从媒介话语角度探究十年间被媒体建构的中国女性身份的变化。最终,笔者选取权威性电子杂志——Women of China(网络版)中2007-2016十年间关于中国女性权威真实的新闻报道。在剔除重复性报道和图片后,笔者建立起一个关于中国女性的含有764篇新闻报道(共324516词)的语料库。鉴于梵·迪克的新闻话语分析框架较为适用于新闻媒体报道分析,笔者采用梵·迪克的新闻话语分析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科学客观地分析自建语料库,并结合费尔克劳夫所提出的批评话语分析以探究媒介报道建构下的中国女性身份。为实现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需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宏观视角下,Women of China如何通过报道内容建构中国女性身份?(2)微观视角下,Women of China如何通过语境,修辞策略和情态动词的使用建构中国女性身份?为了回答上述两个问题,本文将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基于语料库的研究下,笔者对关键词、词频和索引行进行检索,并采用梵·迪克的新闻话语分析框架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新闻报道话题、新闻报道数量、语境、修辞策略和情态动词进行分析,并得到以下结论。新闻报道内容多涉及文化、政治、经济、体育、科技、中国女性的社会福利、中国女性的生活现状和中国社会的发展等领域。中国女性身份建构与时代的发展变化相辅相成。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涌现出许多中国女性在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领域的新闻报道。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新闻报道者在新闻语篇中努力通过新闻报道以展现中国女性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的巨大贡献。此外,研究结果表明,新闻报道者通过语境、修辞策略和情态动词的使用在建构中国女性身份的同时,展现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隐藏在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本研究不仅展现了中国女性形象,也为探究语篇、文本、话语和社会情景之间的联系提供了研究路径。因此,本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其他文献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四川现代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课程思政示范专业,营销课程已加入课程思政建设队伍,目前正在建设中。本文在梳理国内对课程思政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中融入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营销策划》课程思政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和评价体系设计,以期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电子商务时代的降临,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介绍了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指出了新时代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应遵循的原则,最后提出了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旨在进一步提高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水平,更好地满足市场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
课程体系建设是学科和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在专业特色、基础课程设置、专业师资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医药院校应针对问题,以职业能力需求为目标,凸显医药专业背景与行业特色,并遵循科学的课程体系建设逻辑与流程,从专业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资源、课程管理和课程实施等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凸显专业建设特色化和课题设置差异化,实行产教融合,助力其学科和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
对国内部分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对比分析,重点探讨了高校如何从课程设置方面打造专业特色。调研发现,围绕应用性这一专业特点,部分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特色明显,在课程设置方面充分利用本校学科优势打造特色课程,既彰显了专业特色又发挥了学科优势,其课程设置和专业特色建设方法值得借鉴。
高校的教学改革是顺应时代转型必须要完成的一件工作,对于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来说,就要具备综合运用知识和开展引领市场新趋势的实践能力。怎样帮助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提升综合实践能力,是当前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以SYB创业培训模式为切入点,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开展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和设计,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高职院校专业学习强调"学中做,做中学",但实际工作过程中存在资源耗费、成本过高,或者操作环节存在危险性等原因造成校园内没有办法实现教学功能的影响因素,因此需要引入虚拟仿真技术辅助教学,更好实现教学效果。本文将以市场营销专业中的《门店运营管理》课程为例,分析营销专业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有关于运用虚拟仿真技术的相关应用建议。
文章阐述了课程思政提出的背景、内涵及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剖析了陕西部分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思政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最后从实践层面提出了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
"新商科"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具备"双创"能力是时代,也是市场对市场营销专业人员提出的要求。本次研究以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在实践课程中开展"双创"教育的情况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环境、教学、教师等3个方面寻找欠缺之处,并提出了构建以"双创"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多元要素协作的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培训,提高教师队伍"双创"能力等3个方面的改进建议
高校营销专业是近些年来比较热门的专业,它是将市场与学校相互结合在一起的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也是现阶段产学研相互融合发展成果体的重要体现。其中,营销专业综合实训室是服务于现场营销学的硬件设施,是注重人与人之间对话协商的开放式空间场所,是注重电子信息化平台与空间应用的公共性场所。该高校综合实训室采用企业真实场景的模式化方式进行设计与布置,即从真实职场的模式中汲取灵感,采用围合环绕的布
期刊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对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能力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高校来说,只有准确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络,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使相关专业人才在走向社会之后更好地立足与发展。本文主要对当前职业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不足进行分析和论述,希望在此基础之上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予以优化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