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过共晶铝硅合金因具有耐磨性好、热膨胀系数低、比重小等优点,在汽车工业领域,如活塞、发动机壳的制造上应用广泛。但是,未经变质的过共晶铝硅合金组织中存在大量的五瓣星状、板块状的初晶硅和长针状共晶硅,一定程度割裂了Al合金基体,削弱了合金的综合力学性能,制约了过共晶铝硅合金在工业上的应用。因此,科研工作者们多年来致力于采用合理手段对过共晶铝硅合金的硅相组织进行变质细化来提高合金的使用性能。本文主要利用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共晶铝硅合金因具有耐磨性好、热膨胀系数低、比重小等优点,在汽车工业领域,如活塞、发动机壳的制造上应用广泛。但是,未经变质的过共晶铝硅合金组织中存在大量的五瓣星状、板块状的初晶硅和长针状共晶硅,一定程度割裂了Al合金基体,削弱了合金的综合力学性能,制约了过共晶铝硅合金在工业上的应用。因此,科研工作者们多年来致力于采用合理手段对过共晶铝硅合金的硅相组织进行变质细化来提高合金的使用性能。本文主要利用金相显微镜(OM)、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硬度计和磨损摩擦实验机等测试手段,研究了空心SiO2和Al(NO3)3对Al-24wt.%Si合金中初晶硅的变质细化作用和铸造工艺条件影响规律及对合金硬度、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SiO2@PS球为空心SiO2前驱体的变质剂对Al-24Si合金中的初晶硅有明显的细化效果。通过利用模板法制备的5μm及10μm两种粒径SiO2@PS球对Al-24wt.%Si合金进行变质细化的正交实验研究发现:粒径为5μm的SiO2@PS球可将Al-24 wt.%Si合金中的初晶硅由110μm细化至50μm以下;粒径为10μm的SiO2@PS球可将Al-24 wt.%Si合金的初晶硅细化变质到55μm以下。两者变质效果相当。实验确定了SiO2@PS球对Al-24 wt.%Si合金的最佳变质工艺参数为:变质温度830℃,保温时间15min,添加量0.6wt.%。分析认为,SiO2@PS球颗粒加入到过共晶铝硅合金熔体中与Al基体发生反应原位生成了Si和Al2O3。Al2O3和Si均为立方结构,且具有约3%的小晶格失配度,原位生成的Al2O3粒子与铝合金基体具有良好的润湿性且分散性较好。所以,原位生成的Si和Al2O3均可以成为初晶硅形核的核心,增加硅相形核核心的数量,从而起到了细化硅相的作用。即原位生成的Al2O3对过共晶铝硅合金中硅相的变质符合异质形核机理。为了进一步优化对硅相的变质细化效果,本文设计并研究了一种新型复合变质剂SiO2@PS-Al(NO3)3,并实验得出变质剂的最佳添加量为:0.5wt.%SiO2@PS球+0.04 wt.%Al(NO3)3。复合变质后,合金组织中的初晶硅平均尺寸由110μm细化至32μm以下。说明复合变质效果优于单一的SiO2@PS球变质效果。通过摩擦磨损实验发现,经SiO2@PS-Al(NO3)3复合变质后合金的耐磨性能得到明显提高,与未变质的合金相比,磨损质量减少了约35%。
其他文献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扶持下,我国种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我国种业发展仍面临亟待解决的六大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作物种质资源流失与种质资源研究薄弱、农作物育种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农作物生物技术及育种领域水平较低、农作物育种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农作物优良品种及推广与售后服务模式落后、农作物育种知识产权保护滞后,等等。因此,需要树立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目标的种业发展新思路,创建中国特色种业新机制、种业数量安全向
过渡舱是盾构机内部作业人员进出工作舱的通道。地下作业环境复杂,一方面,盾构机在掘进过程中会遇到存储有毒、有害气体的地层,地层遭到破坏后,其存储的气体会进入到过渡舱等密封舱中,另一方面,作业人员在工作舱进行设备修检和碎石清理工作时,容易发生坍塌和物体打击事故。本文主要针对这两种情况,以树莓派作为系统的主控器,研究设计了一套智能监控系统,主要完成:1.基于舱内实时视频监控,自动识别舱内人员安全帽的佩戴
糖脂代谢性疾病包括血糖异常、血脂异常、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超重、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等,其发病率居高不下。目前最新数据显示,全球20~79岁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3%[1],仅中国血脂异常患病率为40.40%[2],超重或肥胖率超过12.0%[3],而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共患的综合达标率不足10%[4]。它们的共同特征是糖、脂代谢紊乱,引起全身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柔性传感器已经广泛应用于医疗监控、机器人、人机交互等领域。为了检测不规则物体与微小外界刺激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制备性能突出的柔性应变传感器。总的来说,可穿戴式柔性应变传感器的主要特点是其灵敏性和能快速感应到人体运动的变化,具有优异的可拉伸性和快速响应性。从而使其能够适应任何形状,并且能够精准传输电信号。然而在传感器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遭受损伤导致表面出现裂纹,从而破坏
纤维素纳米晶体(CNC)由于其卓越的可再生性,生物降解性,机械强度及独特的液晶行为,在纳米填料、生物医疗和水处理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利用CNC独特的手性液晶组装行为制备彩色膜和具有手性向列相结构的复合膜。目前为止,围绕CNC的液晶行为研究大多集中在棒状CNC。近年来,人们成功制备了球形CNC,即纤维素纳米球(CNS)。针对这种新形态的纳米晶,其是否也能表现自发的液晶组装行为,晶体
视觉多目标跟踪是计算机视觉中重要的研究方向,在无人驾驶、智能监控等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深度回归网络的多目标跟踪便于利用多层深度特征,且对尺度不敏感而得到广泛关注。然而由于目标受到姿态变化、相似外观、频繁遮挡以及短时间进出等影响,使得复杂场景的多目标跟踪仍然面临许多问题。此外,基于目标检测的多目标跟踪算法,对目标检测器有着很高的要求,但复杂场景下的多目标检测性能仍有待提升。针对以上问题,本
研究背景和目的肠上皮细胞是肠黏膜屏障和免疫稳态的重要调控者,肠屏障功能障碍和免疫反应失调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两大关键因素。肠屏障功能破坏导致肠腔内病原菌接触黏膜下免疫细胞,诱发过度的免疫反应,导致肠道不可控的炎症。肠屏障功能的正常发挥依赖于肠上皮细胞间连接,尤其是紧密连接。除屏障功能外,肠上皮还具有免疫调控功能。在应对炎症因子或病原菌刺激时,肠上皮细胞能够分泌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介导肠道微生物和宿主
地下工程常会遭遇超预期的软弱夹层带,尤其夹层含水时,强度进一步弱化,对工程的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本文在研制专用模型试验系统的基础上,采用模型试验方法对含水软弱夹层地下洞室进行研究,通过开挖试验以及长时间蠕变试验,模拟地下工程的开挖和运营阶段,得到夹层含水对地下洞室稳定性的影响,并用数值模拟加以验证。为保证长时蠕变试验的稳定运行,论文研制了由模型架、加载系统、测量系统组成的新型杠杆式物理模型试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