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环境法治的伦理基础和价值取向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anyu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干扰和破坏了地球生物圈的动态平衡,造成愈来愈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导致传统的法律框架和法学理论难以应对这种变化了的社会现实。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各国纷纷颁布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使环境法从传统法律体系中分离出来,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门类。中国的环境立法始于1973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体系和规模,但是,中国现行的环境法律在应对生态危机时,暴露出许多问题和缺陷,环境法治难以实施。本文通过对中国公众环境思想的历史分析和对中国环境法治实施条件的考察,以伦理价值观为分析工具,揭示了中国环境法治的困境在于缺乏环境伦理的内部支持,中国环境法要获得真正的发展,必须加强环境法实施机制的理论基础研究。可持续发展伦理观提出以前,各种环境伦理观对中国环境法产生了积极影响,可持续发展伦理观的确立,为全面审视中国已有的环境法理论与实践,创设新的环境法理论奠定了认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伦理观,既是人类在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道路上形成的新思维,又是人们实施环境法所要追求的理想目标。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球的实施,对环境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它要求以“生态和人类共同利益”为中心,以“环境公平”和“环境安全”为价值取向,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证明,中国环境法需要一场全面的变革,变革的目标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法治。本文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应用生态法学、生态哲学、环境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以法律和伦理的关系为切入点,从环境法治的伦理基础和价值取向,来探讨和研究中国环境法治,进而对现阶段中国环境法治难以实施的原因作了回答。本文追溯了人类伦理观从“人类中心主义”到“非人类中心主义”,再到“可持续发展”的演变过程,分析了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对环境的现实危害,指出了现行中国环境法价值取向的局限性,论述了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对中国环境法治的伦理基础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并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环境法治的可能选择与策略作了初步的探讨。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南京、苏州、无锡三市实地调查,对流动人口的生活现状及管理方法等均作了较为详尽的了解与分析,并就我国目前流动人口对城市社会经济的多方面的影响作了系统化的研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教育对于工程质量的验收、检查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是为建造符合使用要求和质量标准的工程所进行的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关系建筑物的寿命和使用功能,与企业近
中国传统的甲烷氯化物生产工艺是甲烷法,即由甲烷热氯化生成四种甲烷氯化物。其生产工艺消耗高,CH3Cl、CH2Cl2的产品比例不易调节,四氯化碳产品的比例高,用途受限制,而目前国内外
进入21世纪以来,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交融渗透,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将其总结为“大智移云”时代,信息化技术发展给企业财务带来颠覆性的飞跃。财
本文针对我国进入21世纪,生态需求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林业的第一需求,林业正处在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等五个重大历史性转变,可持续发展正在兴起的新形势,就当
经济合同是维护、约束合同双方权利义务的有效手段,也是保护市场主体利益的一种重要制度安排。合同在签订和履行过程中如果不够谨慎,就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而要降低
<正>花开有期,境生无意。明清时期以来中国绘画的第一流大家几乎都通过花鸟画大展身手,因而现代中国花鸟画引人瞩目的成就,是以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诸先贤的笔墨
"改造国民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艰难的话题。老舍对"国民性"的思考不仅关注病态民族传统文化造成的国民劣根性,更重要的是试图重建国民精神,实行思想启蒙,以此"教导国民
<正> 一、引言有段石锛和有肩石器普遍发现在中国南方地区,是中国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具有浓厚地方性特征的遗物。有段石锛,是石锛中的—个特殊类型。它与普通石锛一样,单面刃
本文在对缓刑制度的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理论进行阐述的基础上,着重对缓刑制度的根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对在司法理论和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与论证,最后提出了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