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说:“我们认识到只有一种科学,那就是历史科学。”
而种种后现代主义对传统文化现象的激进解构,几乎是同仇敌忾地实践颠覆和共谋。这种以非历史的方式来解读过去的做法,将使我们失去批判一切的基础,从而对我们的历史丧失一种敏锐的理解(《激进的美学锋芒》卷首语)。我们的艺术便丧失在这样的背景里,它失缺现实的关照,没有了它的属性。然而,艺术仍然要存在,因为人类还存在。于是,接踵而至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去有效的归纳它处在这种境地的成因。我们如何去清理后现主义遗留下来的诸多问题,我以中国当代艺术的分析为切入点,试图在众多的纠缠里找寻我的观点。而映照于此的“现实的缺位”也就产生。它是我依照利奥塔对当代艺术的“实验性”命题提出质疑后的一个现成“词的适用”,因为“现实的缺位”恰当的应合了我的六个问题:
(1)我从两个方面入手来论证了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缺位,一是对本土文化的漠视所造成的批评的缺位的艺术机制。二则是对西方意识形态的过分信赖所造成的批评缺位的现实。
(2)公众的缺位是当代艺术的整体现象,在中国当代艺术上的反映则是受西方意识形态影响的艺术无法与本土的语用情境相联系。艺术没有成为公众的审美对象,反而成为公众与艺术家之间的鸿沟。
(3)对体验缺位的论述主要是通过当下大众传媒对艺术家所构成的影响展开。艺术家过多的受教于“二手现实”所传达来的讯息。这样通过剪辑、编排后的消息使艺术家逐渐与“真实”疏远,从而造成体验的缺位。
(4)结合现艺术背景联系艺术家的价值取向及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关系来论证中国当代艺术与真善美的逐渐分离,中国当代艺术与真善美的分离的产生是基于艺术家受欧美艺术形态影响后的急功近利思想。有一些艺术家为创造一个大艺术家的神话,不惜拿自己的道德作赌注,在这样的“赌徒心态”下创造的所谓艺术品,除了败坏社会以外,它不具备追求美、追求真、追求善的艺术本质。
(5)中国当代艺术精神的缺位是艺术家对生活的体验缺失后的一个客观存在,它使中国的当代艺术从艺术品的精神上倾向肤浅。然而,它又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普遍存在。
(6)我针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从当代艺术的实验性出发来论证中国当代艺术标准的缺位,从当代艺术的整体看,标准的缺位产生于当代艺术的实验性情景中,而实验则意味着一种尚未到来、尚未成型的将来。同时,实验的当代艺术拒绝共识,拒绝迎合趣味,它打破了原有的艺术准则,而新的标准又因为当代艺术属性的模糊而难以产生。另一方面则是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否定理性、拒绝深度、反对人本主义、消解艺术形态等思想的冲击,中国当代艺术对标准的讨论与本土话语无法产生一个有效的融合,它使得艺术家的观念与公众、社会之间发生分歧,即导致公众的不加入与普遍的社会化反对生成,这也是中国当代艺术标准缺位的一个根本话题。这六个命题就国内目前在理论上的讨论是非常普遍的,然而并没能给出一个相对成型的分析。而就国际当代艺术观念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也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结论,如何发展中国当代艺术,更是众口不一,而我也不是总结性的发言,我只是依照目前中国当代艺术的状况,根据我所收集的关于中国当代艺术讨论的文案给出我分析后的结论:那便是中国的当代艺术必须回到自己现实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关照我们的周遭,从而达成在这个“缺位”秩序上重构和再现艺术应有的价值。因为我们的艺术家没有生活在现实以外的真空里,我们呼吸着现实给予我们的空气,无论是焦灼的或愉悦的,我们享受着社会的福泽,从生而开始到死而终结;我们承受着人生的所有困惑——我们从哪里来,又归于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