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联合国国际教育发展改革委员会在1972年提出:“未来学校必须把教育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对未来的教育形式做出大胆的推断:“鉴于可以预见的变革速度,我们可以推测,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足见无论是否具有文化、地域的差异,都不约而同的证明自我教育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自我激励是自我管理中的关键一环,从人性需求的角度上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首提“获得感”。无论是“被肯定”还是“获得感”都是自我激励从思考雏形到行动产生的原动力。瞬息万变的时代,带来了人主体意识的大大提高,随之而来也产生了一定的问题:个体自我教育能力不足;成长过程中会出现自我管理疲软的现象;青少年成长期心理矛盾导致心态浮躁等。自我激励教育正式以人的需要为垫脚石,通过内导性教育的模式,利用自我教育过程中教育主客体的相互转换,促进“现实我”更好的管理“理想我”。论文总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探讨了论文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以及论文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自我激励教育概述,以概念阐述为切入点,通过自我激励教育内涵的总结,自我激励教育过程的探析,自我激励教育与相关教育范畴的关联三个部分疏通论文的骨架。第三部分是自我激励教育的理论基础,分别从主体性教育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性激励理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引入马克思对主体及主体性的解读;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弗洛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社会比较理论。第四部分表述了自我激励教育的现状,分别指出现阶段自我激励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取得的成绩,自我激励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探析自我激励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集中思考自我激励教育存在困境的对策。在这部分中,分别以社会、学校、家庭三个落脚点提出对策:首先,强化主体意识,实现正向社会舆论引导;其次,利用校园文化优势,促进个体自我激励教育和集体自我教育相结合;最后,家庭教育的合理化引导。论文的尾声,总结了自我激励教育的意义,从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个角度收尾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