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能时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社会变革,一大批新鲜职业应运而生,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环境提出了新要求。《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指出“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以智慧教室、创客空间等为代表的空间场域为导向的教学变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特别是江苏省课程基地建设实践为学习场域变革提供了新模式。然而“如何提炼课程基地的特征内涵?”“如何使课程基地走出传统实践场地建设的困境,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场域?”是亟待探索的重要问题。因此,本研究以学习场域为研究落脚点,将江苏省高中学科课程基地的建设视为学习场域构建实践载体,结合以“教育-社会-空间-技术”为主要要素的PSST框架作为学习场域构建指导框架,明确“结合江苏省高中学科课程基地建设实践,如何基于PSST框架构建学习场域”为主要研究问题,包含以下四个子问题:(1)结合文献分析,基于PSST框架进行学习场域构建的要素是什么?(2)基于上述要素分析,以江苏省学科课程基地为实践载体,从政策、实践和研究角度来看,学习场域构建的现状是什么?(3)结合江苏省学科课程基地的建设实践经验,PSST框架指导下的学习场域构建模型是什么?(4)以江苏省高中学科课程基地作为案例,如何基于上述模型进行学习场域构建?有何策略与建议?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相关方法,针对4个研究子问题进行研究内容的相关探究。首先,围绕研究内容1的“基于PSST框架的学习场域构建要素探究”阶段,研究者梳理PSST框架在学习场域或空间环境设计的应用研究,以及学习场域构建的相关研究,初步提炼出学习场域构建要素作为研究基础。其次,围绕研究内容2的“基于课程基地建设的学习场域构建现状探究”阶段,基于上述初步提炼的要素,结合课程基地的政策、案例和相关研究进行学习场域构建实践现状分析,并进行宏观建设策略总结。然后,围绕研究内容3的“结合课程基地建设的学习场域构建框架探究”阶段,研究者基于PSST框架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提纲设计,针对不同访谈对象,从宏观建设理念到中观建设过程,再到微观课程教学。通过对课程基地的利益相关者进行访谈,得到14万字的质性数据,对其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以及核心性编码,得出学习场域构建框架和模型,并对此框架进行了理论饱和度检验。最后,围绕研究内容4的“基于课程基地建设的学习场域构建案例探究”阶段,为了对学习场域构建提供实践性指导,特选取江苏省某理科学科课程基地和某人文学科课程基地,基于学习场域构建框架进行案例梳理,并且提出在学习场域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要点和策略。经过以上研究过程,所得研究结论如下:第一,课程基地是围绕教育、社会、空间、技术四要素的学习场域构建的实践探索和重要载体。首先,在教育方面,①课程结合学生需求,进行渐进式一体化设计;②课程设置考虑“承上启下”和“承前启后”;③教学关注情境创设,以学生体验和探究为主。其次,在社会层面,①校方主导基地构设,多方协同支持共建;②课程基地完善管理,注重持续运行优化。之后,在空间方面,①打造真实实践情境,提升学生嵌入式认知;②开放空间支持多元交互,促进学生场所感。最后,在技术层面,关注技术对于空间构建和教育教学的支持。第二,基于课程基地实践经验,“动因机制”、“情境机制”、“协同机制”、“构建机制”以及“效果机制”共同构成了学习场域构建的路径框架。从理论视角来看,学习场域构建包含教育、社会、空间和技术四个重要因素;从实践角度分析,学习场域构建路径框架包含动因机制、情境机制、协同机制、构建机制和效果机制。学习场域构建四要素已然融入构建框架中,在构建路径的各个机制中都有所体现。第三,根据江苏省高中学科课程基地实践案例,学习场域和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的相关策略和要点为:(1)从种类繁多的选修课程建设转向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融合建设;(2)教师和学校对于教学理念方法的内涵掌握而非形式的照本宣科;(3)基地建设和课程教学积极探究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的方式;(4)打造真实的实践情境以提升学生嵌入式认知水平;(5)关注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课程与环境的双向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