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导致肺动脉栓塞的高危因素、主要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和生化检验方法、外科治疗慢性肺动脉栓塞的手术方法、手术适应症、手术近期和中远期疗效,分析肺动脉栓塞围手术期死亡率、死亡原因、术后近期和中远期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及其相关对应处理方法,总结临床经验及教训,帮助肺动脉栓塞患者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本项目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利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临床病例管理优势,对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52例慢性肺动脉栓塞患者作为对象进行临床研究,研究患者的(1)一般资料:男女构成比、平均体重、平均年龄、患病时间等;(2)临床表现:主要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如“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典型三联症以及其他主观症状及体征;(3)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和生化检验方法及结果:如肺动脉造影或者64层以上肺动脉CTA灌注成像检查、磁共振肺动脉造影和磁共振成像以及胸部X片、多普勒心脏超声心动图、双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胸部CT平扫、放射性核素肺通气/(V/Q)显像、心电图以及血常规、尿常规、电解质、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浆D-二聚体、ABO血型;(4)肺动脉栓塞患者的手术适应症、手术方法及过程、术后相关的对应处理、围手术期监测的指标(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心排血量、肺动脉收缩压)(5)手术过程中围手术期死亡率、死亡原因和相关并发症的对应处理;(6)肺动脉栓塞患者术后随访以及中远期死亡原因和并发症的对应处理。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对同一患者手术前后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利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和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肺动脉栓塞患者围手术期死亡人数是8例,死亡概率大约为15.3%;3例患者术后死于肺动脉高压危象,2例患者术后死于肺脏再灌注损伤导致的呼吸功能衰竭,2例患者死于术后发生的心脏功能衰竭,1例患者死于术后肾功能衰竭。其余术后生存患者,复查心脏多普勒超声心动图,14例患者残余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后肺动脉收缩压均较术前改善明显,血流动力学指标好转名显,咳嗽、胸闷、胸痛等临床症状名显减轻;患者复查64层以上肺动脉CTA灌注成像显示肺动脉栓塞阻塞程度明显减轻甚至消失。患者手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及生命体征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本研究中心术后随访,术后一共随访44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120个月(53.5±40.7个月),总共随访时间为158.4人年。主观症状与体征明显好转者27例,症状与体征稍有改善的患者8例,3例患者还存在明显的呼吸困难(即NYHA心功能分级:I-II级患者27例、III级患者8例、IV级患者3例)。患者术后随访死亡6例,1例患者于术后第2年因肝脏功能衰竭死亡,2例患者在术后第2年、第4年因肺动脉发生再栓塞死亡,3例患者在术后3年、8年、10年因心脏功能衰竭死亡。导致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还是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的肺动脉高压及肺动脉再栓塞,以及心脏功能衰竭引起的其他器官及系统的功能衰竭。结论(1)肺动脉栓塞导致的死亡率很高,仅在恶性肿瘤和冠心病之后,高达第三位。(2)肺动脉栓塞包括很多种类型,有血栓、脂肪栓塞、空气栓塞、肿瘤细胞栓塞、羊水栓塞,主要以血栓为主,约占85%。(3)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可有胸痛、昏厥、咯血、咳嗽、心悸、发烧,也可有明显的“三联症”症状,即同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4)肺动脉造影、64层以上肺动脉CTA灌注成像、磁共振肺动脉造影和磁共振成像都是诊疗肺动脉栓塞的“金标准”。(5)虽然肺动脉栓塞手术(PTE)总体成功率很高,但术后肺动脉还是不能完全恢复正常的血流动力学,术后还会存在相关的并发症。(6)由于本研究中心的临床病例资料较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外科手术在治疗慢性肺动脉栓塞的近期和中远期疗效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