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杀问题的伦理学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minfeng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各方面的竞争也越发激烈,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活及精神压力。青年大学生稚嫩的生活阅历使他们很难应对同时向他们袭来的各种问题。一方面校园生活的学业压力,即将毕业面临的就业及自身发展压力,生活中的经济和情感压力,以及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压力等。另一方面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的生活环境对他们的性格养成也产生一定程度的局限,个性意识较强,但抗挫折意识较弱,团队合作精神不足等。加之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体系尚不够健全,导致他们很容易在身处困境时自暴自弃,一撅不振,甚至选择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逃避生活,现在这一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本文以伦理学视角为锲入点,对大学生自杀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首先将这一问题放归到现实生活背景中,阐明导致大学生自杀主要源于各类“压力”的聚变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反差,进而提出该问题的伦理实质是当代大学生情感的迷失、责任的缺失和信仰的丧失,并通过探讨该问题在心理学、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情况及局限性,总结出大学生自杀问题在伦理学研究中的特殊价值。大学生自杀问题关乎着伦理学中的生命权力问题,通过对古今中外有关敬畏生命的伦理原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的探讨,提出了用儒家的生命追求、道家的人生智慧和佛家的出世结构来构建出生命个体的自给自足的伦理精神生态系统,以应对人生的生存困境,以实现生命的和谐。个体伦理精神家园的构建离不开家庭的伦理哺育、学校的生命教育和社会的舆论引导,只有这三方形成合力,为大学生们提供一个和谐的生存和成长氛围,才能使大学生们能直面生存困境,积极追求美好的生活,也才会从根本上有效遏制大学生自杀这一现象。  
其他文献
本文是以科学知识社会学中反身性问题为主线,在科学知识社会学视角下,对反身性原则提出的时代背景、反身性问题的提出、反身性问题对科学知识社会学学科发展的影响以及科学知识
柏格森区分了两种“强度”以及两种“多样性”,目的是去除空间、数目等外在的东西,使原初的东西得以呈现,这种原初的东西就是作为柏格森哲学起点的绵延。它是意识的直接材料,是真
张爱玲把感觉定位为可以见出真实世界的端口,从《倾城之恋》里白流苏和范柳原的感性婚姻,到《封锁》里吕宗桢和吴翠远的感性爱情随着封锁解除的瞬间消解,再到《色·戒》中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