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伪结核和大肠杆菌病病原分离鉴定及其二联灭活苗的研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s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羊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以腹泻或急性败血症为特征的羊传染病。主要感染数日至 6 月龄的羔羊。以高热、呼吸困难、神经症状、胸膜肺炎和急性死亡为特征的羔羊败血型大肠杆菌病致死率最高,给养羊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从具有典型症状的不同羊场患病羊病料中分离到 20 株革兰氏阴性不溶血短杆菌,结合生化试验结果和病理变化,确定病原菌为大肠杆菌。经血清型鉴定,发现 20 株分离菌中有 18 株血清型为O78。分离菌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耐受,对其它药物敏感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致病性试验和回归试验证实,分离菌可致实验动物和羊发病死亡。从致死动物病料中分离到了与自然病例相一致的大肠杆菌。羊的另外一种由伪结核棒状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羊伪结核(羊干酪性淋巴结炎)的发病率近年来在很多羊场呈逐年上升趋势。该病临床症状不明显,致死率低,常被人们忽视。其主要特征是在患羊体表淋巴结或某些实质性脏器形成干酪样脓肿,使患羊消瘦,生产性能低下或死胎,是国际公认的难以防治和彻底消除的传染病之一。对可疑病羊病料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发现一种无荚膜、无芽孢的革兰氏阳性多形性球杆菌,对青霉素和利福平等多种药物耐受,对实验动物有一定致病性和致死性,可复制出与原始病例相一致的动物模型。结合生化试验特点和血清学试验结果、临床症状等,判定其为伪结核棒状杆菌。由于药物治疗不但易产生耐药菌株,而且需要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因此我们尝试用分离的地方菌株制作联苗对羊的这两种传染病进行预防。以上述鉴定过的羊大肠杆菌和伪结核棒状杆菌作为制苗菌种接种适宜培养基进行大量增殖,经甲醛灭活后按一定比例加入佐剂,制成羊伪结核及大肠杆菌病多价二联油乳灭活苗,每毫升疫苗含两种菌均在 100 亿左右。多项实验室检查证明,该二联苗稳定性好,使用安全,无不良反应。实验动物免疫后 28 天,经攻毒试验及对血液中淋巴细胞比率和抗体的检测,发现该疫苗免疫原性好,对实验动物的保护率为 100%。杨凌某羊场 200 多只羔羊免疫接种该二联苗后,4 个月来未发现一例可疑病例,有效预防和抑制了羊大肠杆菌病及伪结核病的发生和流行,效果可靠,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由机体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肿瘤、抗病毒、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的糖蛋白,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众多干扰素类型中,a干扰素具有
嵌合体小鼠的制作是判定胚胎干细胞系是否具有种系分化能力的唯一方法,其在胚胎干细胞系的建立、外源基因导入胚胎干细胞、种系嵌合体的获得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也是通过胚胎干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