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降生在《圣经》文本话语中的圣言开始,文学就是宗教呈现其经验与神显的重要通道,神的形象存在于书写者的深层欲望之中。《沉默》以“上帝对人间苦难的沉默”为主题,试图在文学场域的论述中探讨以十字架上的受难突入此世的苦弱基督爱之方式的特殊性。主人公洛特里哥神甫经由受苦中觉醒的个体理性,回归并重新发现《圣经》中的上帝;并在“字句”背后的“精意”中打开倾听上帝之言的通路,接受了作为其言说方式的神之沉默以及苦弱基督爱与受苦的一致性。基督教信仰是远藤周作文学创作的切入点,也是他借以观察人和世界的棱镜。借由基督教信仰的视域,远藤以他者的眼光从人神关系的差异处,反思日本国家政治中世俗权力与宗教力量绵延纠葛的神国传统底色。日本传统宗教中的神灵具有鲜明的人欲本色,与此相应,在日本人的神灵观念中,他们认为人与神的世界具有一体性。日本政教合一的政治传统在这种神灵观念的影响下逐渐呈现出“人神化”的倾向,这种由人意逐渐取代神意的宗教发展模式为日本战争时期狂热的军国主义热潮与天皇崇拜埋下了隐患。通过与基督教信仰的互观,远藤认为,日本传统宗教信仰缺乏对与人有着绝对差别的神明的期待,基督教思想中的上帝象征着完全超越人类世界的、关于善的绝对概念。两种完全相异的精神范式的互观为远藤开启了双向审视的视域。于此,远藤观察到战争时期,日本民族价值观深层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对外来文明兼具开放与保守的矛盾状态使完善与修补民族价值观的可能严重受阻。另一方面,远藤基督教文学的最终归依始终是人的生存问题,深深吸引远藤文学创作的是对那些下降到生活底部的生命的关怀。所以,从人神关系的外部视域转换至个体的内部视域,《沉默》以故事神学的方式探讨个体生存经验与个人信仰之间的关系。即心性软弱、惯于背叛的信徒在极端生存困境中的生存状态。由于远藤是自幼在对基督教信仰没有概念的前提下被迫受洗成为信徒的,成长经历中的病痛体验、战时压抑的社会体验使其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弱者,并促使其在文学创作中执著于对弱者的关注。同时,远藤出于个人的宗教体验徘徊在日本人的宗教传统与基督教信仰的巨大差异之中迷失了身份,在经历身份迷茫之后的远藤选择以文学创作的方式调和日本文化与基督教信仰,并试图寻找适合日本人的基督形象。通过对耶稣面孔的想象和对福音书故事理解式的改写,他为日本人找到了“永恒的亲密陪伴者”耶稣。这是经历过战争的远藤周作以作家和信徒的身份从基督教信仰的角度给陷入虚无困境的战后日本民众的一剂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