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带动性、外向性、服务性和经济性的特点,迸发出蓬勃的活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就业水平的提升、地区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周边地区相关产业发展。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纽带,是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沟通的桥梁,交通运输的承载能力、运输方式的多样化、管理服务能力影响着游客出行消费决策和旅游满意度,进而影响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经济的发展也对交通运输的数量、规模、多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交通运输供给侧的改革发展。交通运输与旅游经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影响着区域交通运输与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交通运输和旅游经济为研究对象,根据区域经济学和交通运输相关理论,探究了交通运输与旅游经济的协调作用,基于交通运输与旅游经济系统的复杂性,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测度交通运输与旅游经济的综合发展指数,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具体分析和研究交通运输和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水平,为河南省交通运输和旅游经济的转型发展提供决策参考。通过对2007-2016年河南省及各地市交通运输与旅游经济耦合协调水平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河南省交通运输与旅游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综合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但整体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其次,河南省交通运输和旅游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不断提升,从2007年的严重失调状态逐步优化为2012年的勉强协调状态,再到2016年的初级协调,2016年表现为交通滞后旅游发展,交通运输与旅游经济相互促进作用的机制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协调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最后,河南省各地市交通运输和旅游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和耦合协调度较低,且存在区域差异。从综合发展水平看,郑州和洛阳交通运输发展和旅游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均高于0.5,是河南旅游发展的核心区。鹤壁、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济源交通运输和旅游经济发展指数均低于0.2,交通运输和旅游经济发展较为落后。郑州、南阳、驻马店、洛阳交通运输综合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洛阳、郑州、开封旅游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从耦合协调度看,2016年,洛阳耦合协调度最高为0.5965,其次是郑州耦合协调度为0.5964,达到勉强协调阶段;其中,郑州属于旅游滞后交通发展模式,洛阳属于交通滞后旅游发展模式。南阳属于濒临失调地区(0.4<D≤0.5),驻马店、开封、平顶山、安阳、信阳、新乡、焦作、周口处于轻度失调地区(0.3<D≤0.4),三门峡、商丘、许昌、濮阳、鹤壁处于中度失调地区(0.2<D≤0.3),漯河和济源处于极度失调地区(0.1<D≤0.2)。济源交通运输与旅游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最低为0.1120,交通运输与旅游经济发展均处于较低水平,处于交通滞后旅游经济严重失调阶段。针对河南省及各地区交通运输与旅游经济发展现状,要加快旅游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和综合交通系统建设,协同联动,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经济融合发展,推动区域交通运输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