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社会二元结构的长期影响,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由来已久,教育均衡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积累起来的问题,目前成为了教育政策的重点关注之一。区域间或者区域内部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制约着教育公平的实现。教师资源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区域内教师均衡流动政策的执行是对区域内部师资的重新配置,有利于形成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共享优秀师资后共同发展的格局,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家长“择校”的热情,促进教育公平。目前,教师均衡流动基本上分为刚性流动和柔性流动,具体的形式主要包括名师工作室、教师支教、队伍委培、结对帮扶、轮岗等。基于我国国情和实践经验,诸如轮岗这种刚性流动形式,虽然在日本等国家已发展的相当成熟,但在我国目前来说还不适宜大力开展,而柔性流动的各种形式则被很多地方政府所采用并不断完善。笔者曾在P区教育局实习,接触到教师流动这一领域,从而运用个案研究法对P区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P区的教师流动形式比较多样,主要有名师工作室、教师支教、队伍委培、学校“一对一”结对帮扶等,其中名师工作室和支教在P区开展时间长,实施效果明显,因此,本文主要对这两种教师均衡流动形式进行了重点论述。此外,在本研究中,笔者还利用文献的搜集梳理,通过问卷、访谈和档案等形式,对P区教师均衡流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开展调查分析。其中,收集了30余份档案资料,总共发放问卷410份,回收有效问卷398份,其中流动教师问卷247份、家长问卷151份;对P区教育行政官员、校长、教师、学生家长进行了访谈。全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陈述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以及文献和核心概念,展示出目前的研究现状,并且说明了研究目标、内容和研究方法,为区域内教师均衡流动政策执行情况的研究做好了铺垫;第二部分是对区域内教师均衡流动政策的现状调查,从总体上对政策执行有了大致的把握,在对政策目标、两种流动形式和政策相关利益群体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了解到了政策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问题;第三部分是对教师均衡流动政策执行中出现问题的归因分析,主要从地方政府、校长和利益相关者三个层面展开;第四部分就促进教师均衡流动政策高效实施提出的建议。本研究发现,区域内教师均衡流动政策的实施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使区域内的整体教学水平有所提高,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但是,在流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多样化利益诉求无法完全得以实现,优质学校往往不愿派出骨干教师,一些优秀教师也不愿参与流动,流出校的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流动表示担忧。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政策实施过程中监管的不力,传统的政绩观;流出校校长的“校本位”观念,流入校校长合理利用流动教师能力的缺乏;此外,还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为了完善教师均衡流动政策,笔者提出了一些建议,一方面,建立健全利益平衡机制和监管体制,并创建政府绩效评估机制;另一方面,针对流出校校长,建立校长权力制约机制,将均衡纳入考核指标,同时要加强对流入校校长的培训,提升其合理利用流动教师的能力;最后对政策进行一些改革和探索。希望这些研究能对教师均衡流动政策的改进提供些许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