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一项关于半山客村落族群认同的研究。以往的客家研究长期以来偏重对客家文化和族群性格的整体性描述,对客家文化丰富多变的区域性差异重视不够。虽然近年来已有学者开始将具体时空框架中的客家文化纳入研究视野,但研究地点多集中于梅州、闽西等地,对处于潮客交界地带的族群关注甚少。本文以潮汕地区潮客交界地带的半山客族群为研究对象,关注半山客族群认同的维系与变动,不仅能为半山客研究提供一个鲜活的民族志个案,而且能在具体而微的民众日常生活实践中窥探族群认同建构、发展与变迁的动力本质。
论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D村所处区域的潮汕、半客家村落的分布及D村在通婚、经济活动、学校教育等层面与潮汕族群的互动,以设定族群认同的展示空间,并为下文探讨族群认同的维系和变动作必要的铺垫。第二部分在族群互动和边界流动的脉络中,从宗族认同、方言认同与习俗等层面考察族群认同的维系与表征。第三部分考察D村族群身份“隐形性”的增长趋势及族群意识强弱的代际差异,探讨引发族群认同变动的原因和动力。第四部分是结语部分,总括D村族群认同建构、发展与变迁的动力本质,总结族群认同的特点,并对本地族群认同所折射的族群关系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本文的研究表明,D村族群认同的维系与变迁,既与由共同世系、语言、习俗所凝聚的根基性情感有关,也离不开培植与推动族群意识变化发展的社会场景,正是两者的合力形构了D村族群意识丰富多变的现代形态。从D村族群认同的个案来看,半山客与福佬人的族群关系呈现半山客为福佬人所“单向同化”的趋势,即半山客原有文化特质日趋模糊,半山客族群认同空间日益被压缩,半山客族群意识逐渐弱化。